第127章 招安人选 (第2/3页)
,跟从的几乎都是求个温饱而已。如果朝廷不吝名器,又能提供满足口腹之欲的条件和机会,应该能够争取到其中的绝大多数。
同样是得偿所愿,如果有一个更温和、更没有后顾之忧的渠道,相信没有几个人愿意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做为交换。
只是,这个“度”实在是不好把握。过于宽松会留下隐患,过于严苛又会将一些本来可以争取、可以改造的“浪子”推向绝路。
能够担此重任的人选,皇帝陛下本来是有所准备的。
不仅是有所准备,而且是有两个人选。可这两个人选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都有着难以弥补的弱势。
洪承畴和孙传庭同是万历二十一(1593)年生人,都是三十五六岁的年纪,都是年富力强,都是具有很强的个人能力。前者是在万历四十四(1616)年就中了进士,而后者直到万历四十七(1619)年才高中三甲。
洪承畴不仅科名较早,而此后的仕途之路也令后者艳羡不已。
万历四十四年高中进士之后,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在天启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在任上,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现在的洪承畴,是陕西布政使参政,从三品。再向上一步,就是布政使和按察使,可以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了。
而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孙传庭初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进入京城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正五品的稽勋郎中。两年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直到现在,仍然在山西代州镇武卫老家闲居。
洪承畴的品级和资历倒是足够,权谋以及办事能力也是可堪托付。可此人杀戮太重,容易招致人怨。若是在乱世,洪承畴的确是一把锐利的刀锋,也足以震慑宵小。
可现在的陕西,在朝廷数百万的银子使出去之后,已经从乱象丛生变为基本安乐的景象。这番景象,犹如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