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悔不当初 (第3/3页)
五万石,白银十万两,牲畜和农具种子若干。
大明王朝时期的一石粮食,合后世九十四公斤,五万石就是四百七十万公斤。若是掺加上其他一些可食用的野菜之类的东西,这些粮食足够数万人食用一年。这些粮食,一部分是赵家收上来的地租,另有一些,就是前段时间趁粮食处于相对低价时,从各处收购而来。
应该说赵章也是“别具慧眼”的,他也已经看出,未来的一段时间,陕甘地区要经受灾荒的蹂躏,因此从那时他就开始大量囤积粮食,准备大赚一笔。
在那个时代,像赵府的这种行为,并不鲜见,实为“正常”之举。若不然,难道你还真的就以为,他们那上千数万亩良田,就真的是开荒而来?
往往是经历过几个灾年之后,小康之家也会饘粥不继,只得出卖祖上遗传下来的祖田以求度过面临的饥荒。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绝大部分人都被赶上绝路。后果显而易见,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何如杀官造反,总算是出口鸟气也是好的。
那些都是后话,在此不多言表。
五万石粮食,十万两白银,虽然肯定不会是赵家的所有,可也应该几乎达到极限。
禀帖送出去之后,老哥儿俩也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朝廷还是不依不饶,那可真是要把赵氏一族往绝路上赶了。
朝廷的答复,依然很快就做出。申正(下午四点)时分,王柏年就给赵府带回了话,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如何报效?
赵家禀帖上注明的是报效五万石粮食,这“报效”二字可是有些讲究,朝廷最为关心的是,赵家如何将这“报效”二字落到实处。
接到这个讯息,赵彦和赵章都不由同时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至少朝廷与赵家开始讨论细节了,说明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赵家可以保有最起码的尊严了。
大大地长舒一口气的,并不只是赵家的这老哥儿俩,皇帝陛下同样也是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