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悔不当初 (第2/3页)
次日一早,还是赵彦和大管家赵荣一前一后地来到了赵府大门处门房。碰巧的是,在门房里坐镇的,还是手臂吊在胸前的王柏年王百户。
还得说赵彦的确是个人物,别的方面不敢说,至少“忍”之一字,他比其老弟应该有更多的心得。
前一天,对于赵家的主动示好,朝廷给予了严词拒绝,这不啻于生生打脸。可是,仅仅隔了一夜,我们在赵彦的脸上,看不到半点儿沮丧。或许对赵彦的这项“技能”最为了解的,就是那位赵家的族长赵章,要不然他恐怕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也要请回这位兄长来主持妥协之局。
这次赵彦要王柏年王百户转交的,是一份禀帖。或者,换句话说,是一份降书顺表。
在禀帖中,赵家直接给出了输诚的价码——为陕西赈灾捐助粮食五千石,白银八千两,另有数量不等的牲畜和农具。
王柏年没有当场给予答复,只是收下赵家的禀帖,表示要向上司汇报。
但是,令赵家感到失望的是,不到一个时辰,赵家的禀帖就被退了回来,答复是:知府大老爷公务繁忙,没有工夫看这些无关痛痒的劳什子。
看,肯定是看过的,要不然也不会就认准了这“劳什子”就是真的“无关痛痒”呢。
接到这次的答复之后,赵氏兄弟几乎要抱头痛哭。想象一下都已六七十岁的两位须发皆白的老叟相拥而泣的惨象,令人不胜唏嘘。但是,一想到今天这种局面都是咎由自取,恐怕就无法令人生出半分的同情。
稍微镇定下来之后,他们更加笃定,朝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陕西延安府的赵家人,而是有着更加深远的险恶用心。可偏偏赵家却连一点儿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唯一能够自救的措施,就是向朝廷表示出赵家最大的“诚意”,希望以此打动朝廷。
因此,当天下午,赵彦再次交给王柏年一份禀帖。禀帖上注明赵家报效朝廷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