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锦衣卫在行动3 (第2/3页)
购入现成的饭食为主。当然了,有那么几个说书唱艺穿插其间,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都是按着规矩来,只有客人点名或点曲儿的时候,才上前拨弄起琴弦婉转起歌喉的。
慢慢的,来往的人员越来越多,出入茶坊酒肆的有钱人越来越多,各种需求也随即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桌面。
红韵就是这样从一个惨淡经营的茶馆,逐渐发展成为可以提供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的超级会馆。因为人们对红韵这两个字满是留恋,红韵也蕴含着“鸿运”,来往的客商哪个不盼着有个好彩头。因此东家也就顺应了客人的要求,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刘胜勇第一次被簇拥至此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本来就已经很有气势的三层酒楼,只不过是红韵的“小门脸儿”。
酒楼的后面,是两个并排的院子,院子里四面都是宽敞的房屋,内中不时传出吆五喝六、叮叮当当的声音,兼且伴有轰然的叫好或是沉重的叹息。
再后面,就是并排四个院子,每个院子都是二层楼房环绕。从上下房间中传出的多是**词浪笑,院子里散布的脂粉气息也是陡然浓重起来。不用问,这里才是红韵真正的销金窝。
刘胜勇不仅是第一次踏足红韵,也是初到赊旗店。
簇拥而来的税丁们,不了解这位新来的锦衣卫什么脾性,因此当晚只是酒肉招待,接风洗尘而已。除非彼此关系有突破性进展,并没有将刘胜勇引入第二进院落的打算。所以,刘胜勇一直以为红韵就是一家酒楼,虽然名字起的着实有些不易理解。
赊旗店和北舞渡共有税丁三十名,实行的是两班轮流值班。此外,原来有方城县大老爷派来的米书办,裕州知府大老爷派来的梁书办,算是两个坐镇指挥的人物。
这两名书办虽然无名无分,在官册中根本找不到二位的落脚之处,可他俩可真的就是方城县和裕州知府大老爷的体己人儿。实际上,赊旗店和北舞渡的税收,就是掌握在这两个人的手里。
根据朝廷要加强税收管理的旨意,锦衣卫校尉刘胜勇被派到赊旗店和北舞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