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量才器使2 (第2/3页)
差异,可为的却是同一个目的。
可凡事有一就会有二。
几天之后,当交卸了视盐长芦差事的毕懋康赶到京城,听到皇帝陛下将其调入工部任主事的目的,是要他专门负责研制、改进火铳,并大力研制更新式便于兵士携带的火器的时候,他起初的反应几乎同孙元化如出一辙。
像孙元化和毕懋康此类的专业型人才,他们对官职的大小、品阶的高低都是近乎麻木的,升官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事情。可如果给他们提供机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专心于自己所钟**的领域,这就几乎相当于上苍对他们格外垂青了。
工部本有制造火铳的作坊,工匠和材料都是现成的。
可是,皇帝陛下给毕懋康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先拟定一份制造火铳的标准,铳管的粗细和铅弹的大小等所有问题都要有统一的尺寸和规格,并且一经规定就毋需更改,在制造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检验工匠们的工作。
同时也要对原有的工匠们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严格的考验。考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参与火铳的制造,但可以再给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可如果再考验不合格的话,那就只能充作杂役。除非是那些既不愿意卖力气干活,而又无法胜任细致的技术方面的工作,应该尽量减少被辞退的人员。
总之,只要他们肯卖力气,就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皇帝陛下对流离失所的现象尤其感到不忍,并对由这种现象引起的社会动荡感到足够的惊心动魄。他要尽一切努力,尽量改变这种现象,或尽量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大明王朝时期的工匠基本都是世袭,因此除了官府作坊,其他很少有专项技能的人。虽然如此,也不能否认民间会有对某项技术感兴趣、而又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因此对外公开招聘工匠的工作,也要同时展开,尽量将人才网罗进来。
不过新招入的人员都要经过更加严格细致的培训,杜绝浑水摸鱼之辈,培训结束之后,也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只有考验合格的人员,才能正式聘为工部的工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