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大趋势 (第2/3页)
薛文周不勇于任事。
皇帝陛下感到满意的是,朝廷中终于有了正气儿,他希望由此开始,党争或可偃旗息鼓。大明王朝不缺乏能吏,缺乏的是正气儿。只要摒弃门户之争,大明王朝还是充满战斗力的。
另外还有一名贤才,却是皇帝陛下亲自拔擢。
解学龙是万历十三(1585)年生人,字石帆,他是扬州兴化人。在万历四十(1613)年高中进士。他满腹经纶、情情刚烈。天启年间,任刑科给事中,通晓政务,上言边防、兵饷、屯垦、兴国大事等多切中时弊。他曾提出“裁冗吏”等建议,所议近乎体制改革的主张。他历任户、刑科给事中、太常少卿、太仆卿等职,履历丰富。
他仅比薛文周大四岁,也是四十上下的年纪,不缺乏为官的经验,精力方面肯定能够保证胜任皇帝陛下的委任。
皇帝陛下翻阅朝中大臣往年奏章时,数次见到解学龙所上的条陈,觉得他的建言还是满有建设性的,因此慧眼识才,要将两人做为第一批人才首先招致麾下。
这两人都是胸怀大志之人,只是此前苦于难遇明主,因此不得已蛰伏至今。给事中是正七品,基本属于群臣之最下层。如今得蒙皇帝陛下慧眼识才,得堪大用,实为奇遇。两人也是摩拳擦掌,要为皇帝陛下建功立业,也为自己的后代子孙挣下不世的功勋。
但是,当两人听说,皇帝陛下是要他们去与一名胡商打交道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着很大的抵触。
朝廷不应与民争利,似乎已经成为所有文武的共识。好像所有负责为朝廷征收赋税的举措都是备受指摘,所有为朝廷征收赋税的吏胥都成为穷凶极恶之人。可若不是他们,朝廷如何供养众多的官员,如何支应边军的费用。
这还是维持朝廷正常运转的费用,若是朝廷没有这些收入,大明王朝也根本无法立足。
说起来似乎朝中文臣武将都是正人君子,可别说是要他们杜绝贪腐和收受贿赂,只是要缩减他们的俸禄,无异于与虎谋皮,少一分一毫他们都要叫苦连天。不与民争利,他们占据的利益还少吗?家有良田千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