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老骥伏枥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章 老骥伏枥2 (第3/3页)

望等西洋教士,而此后徐光启也一直是教会中最得力的干将。

    因此,徐光启也真心希望洋教在大明得以广收门徒。他也明白,汤若望的言外之意也正是如此。

    可是,此时在陕西发展教众却并不是好时机。

    人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最容易被某些神秘力量感召。此时如果洋教趁势而为,肯定会迅速召集广大教众。

    但是,这种时候也是最为敏感,上位者的神经也是最为紧张。阴魂不散的白莲教每每变换着花样现世,已经使历朝历代的当政者产生了足够的警惕。

    抛开其他因素,陕西地方官府阻止洋教的传播无疑是正确之举。他们的初衷,或许并不是要成心阻止洋教的发展传播,而是不想使形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只是自己做为洋教中的一员,对于挚友的要求应该如何给予回应却着实是个难题。

    肯定不能支持,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如果洋教趁机大肆传播的话,多半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可是否能够始终控制欲如那就是大成疑问的事情了。

    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住众多的信徒,不仅洋教本身就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也势必要引起朝廷的侧目甚至敌视。而一朝种下祸根,对洋教未来在大明的传播就更为不利。

    最理想、或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洋人出人出物而不“出面”,此时卖一个大大的人情给朝廷,以此换取朝廷对今后太平时期洋教传播的支持。

    但是,这就要有一个先决条件――朝廷要给予肯定的承诺,而这个承诺只有朝廷、只有皇帝陛下才可以做出。他徐光启不仅没有资格做出承诺,因为身份尴尬也不方便居中沟通。

    只是这一层关碍,如何能够对汤若望解说清楚,着实令徐光启感到头痛不已。

    话说的轻了吧,害怕汤若望对大明官场的“官话”理解不透,说重了的话,又怕伤了彼此的交情。而其中的利害,又必须事先彻底讲明,否则后患无穷。

    “只能寄希望于老汤的领悟力了,”考虑来考虑去,徐光启也只得暂时如此打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