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老骥伏枥2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章 老骥伏枥2 (第2/3页)

温和的回应,而是轻轻“哼”了一声,随即还把头扭向了一边。

    儿子徐骥虽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可为人做事却仍欠不少火候。徐光启本想借路上长途的机会,适当加以点拨。可没想到他的抵触竟是如此之大……看来,只能另找机会了。

    对于儿子心中的不快,徐光启并没有放在心里,“小孩儿心性,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知子莫如父,徐光启不会为儿子的些许“无礼”而恼火。他现在最感闹心的,是因为另一件事。

    尽管徐光启一直保持低调,但以“冠带闲住”而被皇帝陛下委以钦差身份赴陕西公干的消息还是无法严守秘密。

    应该是在上海的教友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才通知了已经在陕西的汤若望。

    因为原在陕西西安府的金尼阁身体欠佳,今年早些时候汤若望就被派去接替了。之前徐光启与其相交甚笃,多有切磋,其中当然是徐光启受教更多。

    汤若望到陕西之后,两人还通过几次信函,彼此通报了各自近期的情况。

    就在从上海刚刚上路两天之后,徐光启就又收到了汤若望的信函。就是这封信函,令徐光启感到无所适从。

    在信中,汤若望自问自答地猜测徐光启至陕西公干的目的。

    本来徐光启所擅长的,无非就是天文历法、军事练兵和农事。若是为前者,肯定会去京城钦天监,去陕西那必然是后两者。以两人的熟悉程度,汤若望自然一猜便中――流民。

    接着,汤若望就开始抱怨陕西地方官的昏庸颟顸不开化,他自己在那里的传教受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幸好有徐光启即将莅临,他的到来必将开创传教事业的新局面,“上帝都会感到欣慰的,”

    最后,汤若望毫不意外地提出,徐光启应该为“传播上帝的福音”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他还隐晦地提出,教会方面肯定也会做出人力物力方面的贡献,协助徐光启完成皇帝陛下交代的任务。

    万历二十八(1600)年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见,万历三十一(1603)年受洗,先后受教于利玛窦和汤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