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好事儿偏错过 (第2/3页)
代赈”,组织收拢流民展开垦荒。君臣商议的是,不管有多少流民来投,都要悉数安置,而这安置是要以充足的粮食做为后盾的。总得让他们吃饱吧,要不然食不果腹的流民聚拢一起,那可是随时都会爆发民变的。
因此,粮食必须早早备下,并且要尽可能地多多储备。而因为连年歉收,陕西一地的粮食并不充足,恐怕主要还得从外省购入。所以粮食方面更要提前准备,否则届时肯定会措手不及。
虽然手里拿着皇帝陛下的谕旨,陕西地方官府不敢不应付一二,可盏盏之数根本无济于事。徐光启只是搞搞起复的老臣,按照他一贯的为人,此前在官场中也不会有什么“呼应”,等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地方官府自然不好明着抵抗圣旨,可阳奉阴违暗中做些手脚却是肯定的。
如此一来,开头必然会有众多窒碍,而踢不好头三脚势必影响接下来的措施,进而很有可能导致今年的春耕无法顺利进行。
诶,自己真是糊涂了!不是刚刚有了一大笔进项了嘛!自己处心积虑费尽心思搞来的这一注,不就是要为陕甘地区准备足够的底货吗!
没什么好说的,皇帝陛下决定自抄没阉党的金银中,先行秘密支解文银一百万两,令锦衣卫秘密陆续运往陕西,交给徐光启支用。
只要有益于陕甘地区灾情,这百万两白银徐光启可全权支配,任何人等不得干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皇帝陛下认为很有必要事先有所防备。
其实不止陕西一省,大明王朝地方官员的贪婪那是众所周知。如果让他们得知钦差大人徐光启携带着百万银两,他们还不像苍蝇一般“轰”的一下就围上去……他们肯定不会明目张胆地直接索要,而是左一个奏章右一个条陈,向皇帝陛下“献计献策”,目的无非就是分一杯羹。到时候,皇帝陛下也肯定不会冷落了臣下的“忧国忧民”之心,多少总是要安排她们一些差事。而那些安排下去的差事,自然少不了银两的支撑,可天知道,那些银两,有多少会落入他们自家的腰包。
因此,为避免陕西地方官府对这百万银两生起觊觎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