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节 坦荡识君子(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节 坦荡识君子(中) (第2/3页)

认为他有【古君子遗风】【当国士也】。

    但事情都过了那么久,便连他自己也对此印象模糊了。

    那里想得冠军侯,奉车都尉霍子侯竟然还记得,竟然还将之上升到了【保国本】的地步。

    这种赞誉,实在是……吾丘寿王老脸都有些发烫了。

    “不过,却是不敢当大人赞誉啊,吾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大夫谏议,本就是职责所在!”吾丘寿王当然也不傻,知道或许这是扭转自己命运的时机,赶紧抓住机会推销自己:“下官还是以为,大道之所在,乃在于济世安民,谏议,虽亦也为道之一,然,却不比济世安民之重,可惜下官愚笨,当年陛下委下官以东郡之重任,下官却……把它搞砸了,上对不起陛下知遇之恩,下对不住老师殷殷之期望,下官委实当不得人子啊!”

    自古以来,煽情狗血,向来为感动他人的不二法门。

    霍子侯听了吾丘寿王的话,感觉到他说的似乎很真诚,内心深处隐藏的那些同情之心,一时泛滥了起来。

    “那怪不得君,只能说君时运不济啊!”霍子侯连忙安慰道:“古人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生以为,君乃明珠,陛下亦知,陛下者,千古未有之明君,君今之厄,或为陛下之所磨砺而已,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肌肤……那啥来着,君且宽心就是,总有君施展所长的一日!”

    你道霍子侯态度前后为何变化这么大?

    却是他想起了在现代史书,查资料看的一个事情,一个跟吾丘寿王命运紧密相关,并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事情。

    元朔五年,公孙弘这位大汉朝开国以来最为卑鄙无耻的小人的登上了丞相的宝座。

    公孙弘此人,你可以在他身上找一切小人,奸臣的特点,卑鄙无耻,妒忌贤能,口蜜腹剑,谗上欺下,他唯一的优点或许就是清廉了。

    但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万个贪官的破坏力也比不上两三个清廉的伪君子的杀伤力。

    公孙弘就是那种破坏力足够超过一万个贪官的伪君子。

    他上任之后不久,为了给自己省心,同时也为了取悦天子,竟然丧心病狂的在奏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一切百姓持有,佩戴弓箭,违法者要以谋反处。

    他的理由冠冕堂皇的很,他说:一般的百姓不会携带弓弩,而十个贼寇放弓箭,就是一百个吏人也不敢接近,所以盗贼每每逃跑的多,而由于不能即使的抓到这些盗贼,更多的百姓就要遭受苦难了,因此对盗贼来说,合法持有弓箭简直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啊,这就是现在盗贼猖獗的原因所在了,假如禁止民间合法持有弓箭的话,那么盗贼就只能拿短兵器了,而拿短兵器的话,就可以依靠人数来围困他们,使官府可以及时的抓到这些盗贼,这样一来的话,时间一长,天下的盗贼就会被抓光了!这就是刑罚停止的方法啊,臣愚蠢的认为禁止民间合法持有弓箭是便利的!

    当时公孙弘权倾朝野,他的气焰正是最为嚣张的时候。

    但好在天子不傻,感觉到这个奏书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于是拿出来交给百官公议,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再做决断。

    但是,这个时候那个大臣不知道公孙弘的厉害啊!

    而能制衡公孙弘的大将军卫青又领军在外,朝中没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存在,大臣们只能选择明哲保身,不做出头鸟。

    更何况公孙弘在表面上又说得冠冕堂皇,好似堂堂正正,没有包藏半分其他用意,全然一心为公,便是有心想反对的,也一时找不到说辞。

    然,华夏之所以华夏,正是因为每每危机存亡之时,总会仁人志士,站出来抛头颅洒热血,虽百死仍不悔!

    关键时刻,来自齐地的光禄大夫吾丘寿王勇敢的站了出来,直接与当朝宰相,刚刚把主父偃这个对头铲除掉的公孙弘激烈的辩驳起来。

    吾丘寿王上奏给天子的奏折,在当年可是看得还是学生的霍子侯向往不已,有段时间甚至还特意将之背了下来。

    吾丘寿王在奏折中说: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诛邪也!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守卫而施行阵。及周室衰微,上无明王,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海内抚蔽……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馆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两千石之罪,非狭弓弩之过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孔子曰:吾何执,执射乎!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诗》云: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言贵中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乎,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为所禁者,为盗贼之所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狭之而吏不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无助于禁奸,而废先王之典,使学者不得习行其礼,大不便也!

    在这份奏折中吾丘寿王先是开明宗义,点明祖先制作兵器给后人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