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鏖战偏岭口 (第2/3页)
声,是蒙古人的游哨!他举起左手,示意身后的人停止,一个传一个,全队的明军都停了下来。
又听了一会儿,黄垣取出背上的长弓,快速地上好弦,抽出一支长箭,搭在弦上,扣在手指间。
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至少有十余人,离站在明军最前面的黄垣越来越近。
长弓弯成一个漂亮的曲线,蓄满了力量,黄垣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三岁习武,十六岁就考上举人,这是他的第一阵,绝不能让皇帝对自己失望!
片刻之后,一条人影,若隐若现地浮出了雾海。黄垣看见了一个二十岁左右、脸上还有一道刀疤的蒙古士兵,而那个蒙古人,自然也看见了对面的明军。
“嗡”地一声轻响,黄垣手指一松,长箭划破雾气,近距离地shè入那个蒙古战士正yù高呼的大嘴。强大的力量、超近的距离,让箭矢的尖端带起一团血雨,从这个倒霉蛋的脑后穿了出来。
在这个蒙古人倒下的时候,更多的蒙古人,从雾气中钻了出来。
黄垣丢下长弓,也不说话,抽出腰间长刀,没有任何花哨的动作,直直地劈向最靠近自己的那个蒙古人。
快、准、狠,一场力量悬殊的遭遇战,在几息之间就结束了。
明军一死一伤,而蒙古人的游哨小旗,则全军覆没。
能够被委以游哨重任的,都是军中的健儿,这十一名蒙古人的个人武勇并不低,可惜明军有整整五百余人,此处又地势开阔,战斗结果,自然毫无悬念。
蒙古人唯一的收获,是他们临死前凄厉的惨叫声:“南蛮子!”
黄垣听不懂蒙古话,其实就算他听得懂,也会对此嗤之以鼻。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蒙古人称汉人为南蛮,人人都懂得以炎黄后裔自居,绝计不会在口头上输给任何人。
大义和名份这些东西,是最不值钱的,却又是人人都想得之而后快的。
黄垣学富五车、武勇过人,以至于他后来听得懂蒙古话时,就告诉手下的将军们:“我们是天朝上邦,因而要与蒙古鞑子讲道理;倘若遇到不讲道理的蒙古鞑子,那就先将他们关起来,不给饭吃,不给水喝,令其思过,过个三、五十年,再与他们讲道理;华夏是礼仪之邦,总而言之,要以德服人。”
一个人若是不吃饭只喝水,能撑个三、五rì。若是不喝水,恐怕连三天都撑不下去。三、五十年?黄大人的这个笑话,流传甚广,也许还真有其事。
擦了擦脸上的血水,还不懂得讲笑话的黄垣,眼下也不是大人,只是一个带队偷袭的兵头,自然得继续自己的任务,只见他果断地一挥手:“各自为战!”
明军此时离偏岭口的土墙,只有不到三十丈。在大雾的掩护下,众人纷纷狂奔向前,头顶盾牌,冒着蒙古人胡乱发shè的箭雨,冲到寨墙之下。
偏岭口驻扎着两百余名蒙古士兵,小王子派驻各条退路的军队,都不是自己的嫡系,这一支也不例外,全是河套人,其中还有很多穿着蒙古军服的汉人。
寨墙不高,只有约莫五尺左右,还有多处破烂缺损的地方。偏岭口虽然地势险要,地处要冲,不过明军的卫所制度早就烂到根子里了,偏岭口又正好处于大同诸卫之间,一个三不管地带,爹不疼娘不爱,至于寨墙,谁愿意修谁就去修呗。
反正小王子一打来,有守土之责的百户大人,早就带着小妾和亲信家丁,从小路逃走了,连自己的黄脸婆都没有带,留给蒙古人,充作了营jì。
黄垣刚刚跑到一个寨墙的缺口前,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