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二章 海州之乱的起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二章 海州之乱的起因 (第2/3页)

之乱查了个底朝天,事无巨细,都落到了这个折子中。

    可笑那刘老大还认真看了一次,也只认为这是一起涉番事件罢了,了不起程度大了一点,死的人多了一点,对于每rì都能看到成百上千人死亡的刘老大来说,的确是件小事。

    但刘老大忘记这折子中有一条很重要的信息,那是一句话:“生不能为大明人,死也愿为大明鬼!”

    这句话,才是折子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张提督最期待的那种结果。

    说出这番话的人,是一个名叫龟寿丸的倭人,他在海州之乱中,以一人之力,在十天之中,斩杀了十余名倭人、二十余名朝鲜人,以及十余名汉人,最后独自走进海州州衙,投案自首。

    说起来那海州吴知州也是个妙人,居然没有立即砍了龟寿丸的脑袋,安抚各方势力,反而将这件事,大张旗鼓地闹上了京师,并且还为龟寿丸树了个“忠义之士”的名号。

    忠义?张提督啐了一口,吴知州的心思,无非就是想重提海禁罢了,这种逆皇帝心思而动的家伙,早晚是被砍死的份儿。

    二十口通商一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反对的朝臣也是数不胜数。人上一百,形形sèsè,更何况是整个大明那以千万计的黎民百姓?

    但皇帝跟前走私犯集团早已勾结在一起,这几个月的开海,所产生的利益,足以让前走私集团为之疯狂。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内陆派与沿海派之间、晋商与徽商之间、南北文官集团之间,斗争此起彼伏,让朝中的阁老和八虎头疼不已。

    本应处于漩窝中的皇帝,反而跑到保定去搞什么大明武学院,这让有见识的文官们腹诽不休。

    说归说,事总是要做的,抓住开海中所产生的问题,大肆宣扬,成了禁海派们攻击的重点。

    开海派们也不是吃素的啊,海州吴知州这种小爬虫不是要翻天么?他的顶头上司,淮安府蒋知府也不甘落后,不仅把“忠义之士”的提法落到实处,而且还提出了废除正德勘合符这一激进主张。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这事,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朝的勘合贸易制度了。

    五百年前的明朝,处于一个闭眼yy的自我膨胀时代,郑和的辉煌早已过去,西、葡两国正在满世界乱跑。大明的官僚们出于唯我独尊的复杂心理,在实行半开半闭的禁海政策时,还留了一条小门缝:朝贡勘合贸易。

    这是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独特体现,没有读过《论语》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不能理解这种制度。

    抛弃它那拗口的规章不提,简单说一下它的cāo作模式吧,大致是这样的:在朱寿的二十口通商之前,大明朝的商人,是决不允许私下与外国人做生意的,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只有朝贡勘合贸易是合法的,也就是当外国商人跟着外国的“贡使”们,来大明办事时,市舶司就可以把这些商人所带的货物,以贡品的名义,免费朝贡给大明朝庭,在这儿没有商品这一说法。

    总不能白拿人家的吧?因此在大明方面呢,就会把国内商人的商品,以回赐的名义,不要钱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