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新的勋贵集团 (第2/3页)
打脸的可能xìng,非常之高。
不过朱寿喜欢杨慎,并不仅仅是出于以上的几个原因,而是杨慎读懂了他的心思。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几天前的大明武学院。
几十年前,于谦从三大营中挑选jīng英,建立了十万团营,从此成为大明的jīng锐部队。宪宗朝,团营被恢复后,又扩充到十二营,大约有十四万人。
到了正德皇帝登基的时候,团营的jīng兵,只有六万零五百人,加上老弱,也才不到九万人。于是又从五军、三千两营中挑选jīng锐出来,组成八万人的新jīng锐团营。
朱寿在开设大明武学院之后,打的主意,就是用武学院培养军官,用十二团营培养士卒。
但他使用团营的主意,遭到了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甚至是太监集团,也有很多人不赞成。张永张提督曾经在私下里对皇帝说:“此乃取乱之道也。”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团营的设置原因来看,于谦建立团营,起因就是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这场战役,不仅让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五十万明军丢得一干二净,更重要的影响,却是它成建制地消灭了一个统治集团:武勋贵族,简称勋贵。
朱重八起家的班底,就是他那班淮西哥们,虽然被重八哥下狠手整死不少,但总有一群人幸存下来,加上朱棣靖难时涌现的一批jīng英武将,这些人就组成了大明前期很有特sè的一个统治集团:勋贵。
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在英宗朝以前,地位是差不多的,当时文官们的地位,还没高到让武官们低三级的地步。文官和武勋的抗衡,是当时的政治面貌,而太监们,还在努力读书呢。
成立于宣德元年的内书堂告诉我们: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从此,太监们站起来了,他们逐渐成为了大明朝举足轻重的一股政治势力。
勋贵和文官之间的决战,便是土木堡之变了。当时太监集团的杰出人物王振,领导了这场历史大戏。
大戏落幕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英国公张辅死了,泰宁侯陈瀛死了,平乡伯陈怀死了,襄城伯李珍死了,遂安伯陈埙死了,都督梁成、王贵也死了,这些成年勋贵们的死,让勋贵集团从此青黄不接。
有人会说了,文官集团也死得不少啊,尚书、学士、六部官员,也有上百人,但是文官集团有个三年一期的科举补充,而勋贵们呢?死一批,还得等十几年,才能长出下一波。
等少年勋贵们懂得政治的时候,大明朝的政治形势,早就不是他们能玩得转的了。
因此,太监王公公改写了大明朝的历史,让勋贵集团从此成为了低三下四的文官跟班。
朱寿的做法,傻子都能看出来:皇帝是想培养新的勋贵集团。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皇帝是没有**权的,连坐马桶的时候,都有几十号人围着你侍候的家伙,还想奢求有**权?还想微服私访去泡妹纸?做梦去吧。
因此皇帝的每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