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王丞相败走麦城 (第2/3页)
大不妥啊!”站出来的,是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鏊。
他一直在冷眼旁观,本来不想生事,但眼下刘瑾被皇上打了脸,李东阳自己跳进了自己设置的出使圈套,焦芳一直在明哲保身,内阁之中,也就只有他还有发言的余地。
“有何不妥?”果然,少年皇帝的脸猛地沉了下来。宅男朱寿心里在暗骂:你不让我玩大航海时代,我就把你赶出内阁养老去!
“尾大不掉啊,皇上!”王鏊博学多才,治国有道,说话自然过硬,“东南局势多变,内有贪官jiān商,外有海匪倭寇,倘若这道口子一开,到时兵即是匪、匪也是兵,无法分清,这就是糜烂东南数省的祸患啊。”
王鏊这话,表面上看,非常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纯粹就是在瞎扯。
我们首先来看王鏊是什么人,他是南直隶吴县(苏州)人,成化十一年的探花郎,这一年的状元就是谢迁。
王鏊的人品很好,说实话,弘治皇帝重用的大臣,十个出来,有九个都是道德上的君子。比如王鏊,他为人正直,居官清廉,时称“天下穷阁老”。
刘瑾刘老大喜欢打大臣们,郎中张玮、副使姚祥、尚宝卿崔璇等人,差点被刘老大打死,于是王鏊怒斥刘瑾:“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意思是:你杀了他们就算了,文官集团是不会让你侮辱的,老子不陪你玩了!你一个人玩勺子把去吧。
于是他跟韩文那群人一起,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五十三人反动集团,请求诛杀八虎。
有人就会觉得奇怪了,五十三个人都被刘老大搞下去了,其中甚至还有刘健这种大佬,王鏊怎么能幸存呢?而且还进了内阁。
其实很简单,刘健和谢迁是朱厚照同学想搞下去的,因为这两个老头太碍事了。
而王鏊只是跟刘瑾不爽,他没惹着皇帝。刘瑾本来准备搞他,但廷议的时候,绝大多数文官都推举王鏊进入内阁,于是刘老大迫于公论,只好让王鏊和焦芳一起入阁。
王鏊的人品虽然好,但他所处的政治群体决定了他的立场。因此看待一个政治人物,绝不能看他的人品好坏,而应该看他属于什么样的群体。
他的这个政治群体,就是禁海派,其中著名的人物有刘健、谢迁、刘大夏等人。
这个派别有个很奇葩的观点:有限度的开海,是为了更好地禁海。
跟后世的扫黄打非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禁海派的唯一成果,就是成化、弘治年间开始兴起的漳州走私集团,这个集团后来越搞越大,让朝庭只得开了月港。
甚至在几十年后的许栋、王直集团中,也能看到漳州帮的身影。
百余年后,由漳州帮发展起来的福建走私集团,更是涌现出了李旦、郑芝龙等优秀人才,把大明的走私事业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了解到,大明禁海派,跟后世的某些机构一样,其实就是走私集团生长的良好土壤。
一边禁,一边走私,还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事么?
因此人品很好的王鏊王丞相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他的中心就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