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8章 大船南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8章 大船南行 (第2/3页)

占,水利设施几年之间就荒废。那片丰收的土地也变得荒芜。孙元化最后说,咱大明有数十亿亩土地,本应养得起亿万子民。可惜如今北方灾民遍野,那根本不是种子或水利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气候的问题。

    金士麒当然明白:这就是一个帝国濒临死亡之前的痛楚,是绝症。师公徐光启官至三品依然一败涂地。《泰西水法》,那记录着当代最先进水利技术的图典,在徐光启的手中终究只是一场幻梦。

    但现在那宝典在金士麒的手上,他是一个敢杀敢闯、百无禁忌的家伙。他不但能推进技术改良,他还有力量保护那果实,并把它们播撒到大大的疆土中去。

    孙元化点通了他的种田之梦,而他在南行一路的考察,更是找到了实现计划的切入点――他发现了几种比粮食更重要的作物,比如甘蔗和油菜。在后世,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经济作物”。

    没错,是用来赚钱的!

    金士麒发现,经济作物转变成商品,其最大的成本在加工环节。如果能改进工艺降低加工成本,就会产生暴利。

    譬如蔗糖,在主要产地广东,1石蔗糖(120斤)的生产成本是3两银。1石糖的原料是10石甘蔗,收购价格不到半两,而压榨、熬制的成本竟超过2两。金士麒信誓旦旦地计划着用水利机械进行加工,把成本变成利润。

    糖可是个好东西。在天津和江南的市场上可以卖到6两银子,运到rì本可以卖15两,运到欧洲去价值40两。

    金士麒有信心把蔗糖产业的成本压缩到现在的一半,但然后呢?降价大甩卖?打压竞争者?把全国的蔗糖行业都饿死?步后世彩电行业的老路?他才没那么蠢呢!毕竟明代的甘蔗产地还仅限于两广地区,如果能逐渐控制所有甘蔗生产,他就可以把出口价格提升一倍,赚rì本人和欧洲人的钱,养肥大明的子民!

    还有纺织行业也如此。后世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而引发。江南本是这时代纺织业最繁盛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和松江的大小工场作坊里织机连绵排列,那创造的是当代明超半数的出口利润。金士麒参观得眼花缭乱,竟想花了银子买几台纺织车带回去研究。

    后来田师傅劝他:“小爷,咱一步步来行吗?你那手雷还没定型呢。”金士麒也明白一个人的jīng力终究有限,纺织产业只能先冻结,等他收获了一批甘蔗再说。

    江南没有甘蔗榨糖,但有榨油作坊。在宁波的一个小油料作坊里,金士麒曾经花了一个时辰,兴致勃勃地观看4个小工cāo作榨油器械,芝麻、油菜、蓖麻,还有他叫不出名字的种子,每种他都要买一斤,而且只要鲜榨的。后来他兴致大发,就召来作坊的主人,要买走作坊里的全部设备和工人。

    作坊主人怒了,说他的捣乱,竟叫来了衙役。金士麒被迫亮出了腰牌:水营都司、世袭千户官。两块腰牌一抖,立刻就镇了场子。这也算是威逼利诱双管齐下,他以300两银子把榨油作坊搬迁一空,把4个小工全都买走了――他们本来就是卖身工。但办理这四个人的迁移手续,耽误了金士麒6天的行程。

    最可恶是那几个小工,他们都是15岁上下的男孩,被带到码头就闹着情绪不肯上船,最后被私兵绑起来背上去。金士麒看着这一幕,顿时觉得自己最近行事有些犯傻――即便是获取技术、招募人才,也可以到了两广之后再说嘛。

    大概这就是暴发户的行径吧。

    看到那几个满身油污的男孩被扛上武腾号,仆役金财便劝金士麒:“爷,再采买几个女孩子吧!”

    金士麒也成了老爷,想买多少都成,并可以赋予她们各种身份。即便不过那种糜烂的生活,就是围在身边也很美好啊。是男人,就不免心动啊。金士麒却说:“船上挤不下,到了广西再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