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千总军令 (第2/3页)
。
“我的计划,现在只能告诉你们。成败也在于你们。”金士麒一句话,就让那些骨干们有了受到信任的感觉。金士麒把手向指向南方:“目标:张山岛!”
金士麒把他的计划详细解说了,如何制造木筏,如何拼装浮桥,如何带领万人奔赴那小岛上躲避敌兵……
现场百余人无人应声,他们都呆立在寒风,望着凄冷的大海,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信,总之每个人都感觉像是孤悬在一块浮冰上,惊心动魄。
公子也觉得气氛有些沉闷,便大声道:“浮桥,乃是我们金家的传统手艺。五年前我父在浑河一战中,就是靠着造浮桥起家啊!他虽然不能……莅临指点,但已将祖传的……秘籍,全部传授给我。诸位可以放心!”
这番话也有些真实成分。他的这个策略也是被老爹那一番病中痴语所触发。
金士麒觉得前戏差不多了,便带着百人技术队,再次来到南边的海岸上,开始实地测量。张山岛在觉华南方偏西五里的海上,是一座长不足一里的小岛。本来那更近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岛,只是它太小,而且有海冰相连,只能舍近求远。
金士麒用的是“三角形惊奇测距法则”――这名字是他自己起的,他不知道真正的野外测绘用什么办法。金老师只是凭着自己的数学知识……觉得这法子能成!
他在觉华岛西南端的坚实冰面上定了一个基准点,这里距离张山岛最近,作为浮桥的起始点。
金士麒在那里插了一根长矛,然后引出两条直角边,一边对准那海岛,另外一边垂直指向侧面去。他仔细地校准了角度,确定是直角,然后派兵再沿着垂直边步行三百步,插入第二根长矛,确定了三角形的一个侧边。
他带着一百名骨干们浩浩荡荡地来到第二个点上,再测算这里瞄向到张山岛的角度――因为他已经横向移动了三百步,观测角度便发生了偏差,不再是直角。
“一个最简单的直角三角形斜边计算问题。”金老师打了个响指,蹲下来,开始冰上沙沙计算起来。百多名“技术骨干”惊愕地看着他的动作。金士麒暗中一笑:为啥我带着你们走来走去,就是让你们见识一下我的手段。
不过半杯茶的时间,金千总站起来了,他宣布:“我脚下,距小岛上直线路程是1653步。”
他又把手指向定位为桥头堡的第一根长矛的位置,“那里距离最近,是1626步。这浮桥可以从冰上架设,所以长度比我估计的还要短一些,可以节约一成的木头。”
一个老水兵惊愕:“千总,你能测算到零头?”
金士麒点点头,“金家祖传秘技,恕不外传。”他暗道:我能算到小数点后三位呢,那还不吓死你。
就在他们奔波测距的这段时间,那万名拆房队员已经开始陆续返回了。他们十几人、几十人在冰雪上拖着龙武前营的房子……现在都被拆成大块小块,都是木筏的样子。
金士麒抓紧了时间,把作业连夜绘制的图稿分发下去。他画了一百多张图稿,大半数都是莫儿帮忙描的。最可恨那小娘还必须开着门才能干活,生怕半夜三更跟公子混在一起会被人误会,她就不怕公子被冻死。
先说设计图――
浮桥是用三种尺寸的木筏拼装而成。木筏的宽度都是“一步”,大约160厘米,但长度分为“一步半”、“二步半”、“三步半”三种规格,可谓是“标准化组件”。各种木筏互相交错、上下双层,可以形成稳定咬合的结构,又可以“和谐”掉海浪的波动。
因为要几千人同时开工制造木筏,每人脚大脚小、腿长腿短各有差异。还有人喜欢偷斤缺两,又有人喜欢尺寸超标以示豪迈。金士麒便亲自监督割了100多条木板,作为标准“步尺”分发各队,并声称每误差一寸,就扣一斤粮食。
一条伟大的浮桥,救命的浮桥,长达1626步,宽为5步。再加上10%的冗余量。金士麒宣布了采购量:“二步半”规格的木筏需要3600只,“一步半”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