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三略 (第1/3页)

    三略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26dd.cn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编辑本段]

    作者

    一说

    一说是由三国魏明帝时期的李康提出的。“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这是东汉末年的一般看法,认为《三略》是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这在《隋书·经籍志》中可以找到印证,注明作者是“下邳神人撰”。

    二说

    二说是有唐朝的张守节提出的。张守节《正义》:“言吕尚绸缪於幽权之策,谓《六韬》、《三略》,阴符七术之属也。”这就是说,张守节认为黄石公给张良的《三略》是吕尚所作。

    三说

    三说是清朝的姚际恒提出的,他认为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三略》,这就见出这书应成于汉后,是后人假托之作。

    当今历史学家对作者的评判

    有人根据东汉末年建安年间陈琳在其所著《进军赋》中始见《三略》、《六韬》之策,而在“中略”中为哀世作的话,认为东汉末年是本书的成书时间。但现在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更可信。因为《三略》的文义、用词、句法都不古奥,与殷末周初时期成书的文章文体大不一样,这就见出其成书年代就更晚一些,但决不会晚于西汉末年,因为在《后汉书》中就有提到《黄石公三略》这本书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是第一种说法的佐证。对于第三种说法不可信的证据是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里面就大段引用过《黄石公记》,除个别字与今本《三略》稍有不同外,其余全同。《三略》即是秦末汉初的作品,为什么在《汉书·艺文志》中没有记载呢?这从《汉书·艺文志》中可以找到答案“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正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所谓“四种”就是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三略》虽属于兵权谋家,但可能是被漏录了,后来光武帝能读到它,可能此书以在民间官位流传,又传回了皇宫。

    编辑本段]

    版本

    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

    《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编辑本段]

    原文

    ●上略

    【本篇主旨】

    本篇可以用书中原文来概括“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本中通过对设礼赏详细说明,就是要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说是为王者书。并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

    【原文】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①咸愿得其志。

    《军谶》②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③,密定九夷④。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⑤,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⑥,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阨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⑦,敌悖义之,敌睦携之⑧。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世能祖祖⑨,鲜能下下⑩;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故乱将①①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是谓老兵。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①②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以此,攻伐则致乱。

    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①③,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者,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①④,则士卒淫。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将有此三者,军必败。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①⑤,将之所用。”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故良将之养士,不易①⑥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①⑦。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①⑧;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①⑨,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②◎;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②①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②②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②③,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②④;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②⑤,比周居势②⑥;卑贱陵贵②⑦,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②⑧;引威自与②⑨,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③◎;专任自己,举措伐功③①;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③①,万事乃理;主聘岩**③②,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上略注释:

    ①含气之类:指人。是人各得其宜。

    ②《军谶》:古代兵书。

    ③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④九夷:《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⑤守微:守,遵守,奉行;微,精妙之理。

    ⑥原之:恢复原状,指平反昭雪。

    ⑦绥:安抚。

    ⑧携:离。

    ⑨祖祖:尊崇祖先。

    ⑩下下:爱护民众。

    ①①乱将:乱,指没有法度。乱将是治军没有法度的将领。

    ①②恕:推己及人的意思。

    ①③负薪:背柴草,指卑贱的人。

    ①④内顾:思念妻妾。

    ①⑤怒:这里把怒作为将帅所用的一种手段来看待。

    ①⑥易:改变。

    ①⑦樵苏:打柴割草。爨,炊。宿饱,谓晚餐吃得多,至第二天早晨仍感到饱。

    ①⑧急刻:严峻苛刻。

    ①⑨枉:不正,邪恶。

    ②◎讪:毁谤,讥刺。

    ②①强宗:封建社会中的豪门,有权势之家。

    ②②葛藟:蔓生植物名,葡萄科,又名千穗藟。以其似葛,故名葛藟。

    ②③县官:这里指天子。

    ②④强弱相虏:虏,掳掠,即抢劫人和财务。此举句法承上句用“相”,实际上强者能掠夺弱者,弱者不能掠夺强者。

    ②⑤枝叶:比喻同宗旁支。

    ②⑥比周:结党营私。

    ②⑦卑贱陵贵:卑贱,这里指皇室的旁支;贵,指皇室。

    ②⑧讼:责备。

    ②⑨引威自与:故作威风之意。

    ③◎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

    ③①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

    ③②旧齿:有德望的老人。

    ③③岩**:指隐士。

    上略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因为所有的人,都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军谶》说:柔的能制服刚的,弱的能制服强的。柔是一种美德,刚是一种祸害。弱小者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大者易于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有时候要用柔,有时候要用刚,有时候要示弱,有时候要用强。应该把这四者结合起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而运用的恰如其分。

    事物的本末没有显示出来之前,一般人是难以认识其本质的。天地运行的玄妙规律,可以通过万物的变化表现出来。敌我双方的形势也是变化无常的,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方略。在形势没有发展成熟之前不要贸然行事,一旦时机成熟,便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就可以百战百胜,辅佐君王取威定霸、一统天下、安定四方了。这样谋划的人,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所以说,没有不贪强好胜的,却很少有人掌握刚柔强弱这个幽深精微的道理。如果能掌握这个道理,也就可以保身了。圣人掌握了这个道理,他的行动总能抓住时机。这个幽深精微的道理,舒展开来足以遍布四海,收拢起来却不满一杯。无须用房舍去安置它,无须用城郭去守护它。只需要藏在心中,就可以使敌国屈服了。

    《军谶》说:“既能柔,又能刚,则国运光明;既能弱,又能强,则国势昌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