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郭沫若 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郭沫若 上 (第2/3页)

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

    编辑本段]

    郭沫若的三位妻子

    张琼华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有重名现象)(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无奈与其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五天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3年-1974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于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

    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次子郭世英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

    三子郭民英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因文革中精神受刺激自杀。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任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现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编辑本段]

    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

    编辑本段]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

    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简称“中科大”,“中国科大”,“中国科技大学”,或者英文简称“ustc”。1958年9月20日成立于北京,1970年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学校性质为国立,中科院直属院校,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九校成员。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并命名彼广场为郭沫若广场。

    1980年2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以郭沫若名字命名的“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是中国科学院利用任科大校长20年之久的郭沫若院长生前交给院党组的15万元稿费设立的专项奖学金,用以激励莘莘学子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该奖学金为新中国设立最早的奖学金。

    编辑本段]

    郭沫若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

    郭沫若(左3)与周恩来等合影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作品。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本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