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曾国藩 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曾国藩 下 (第3/3页)

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后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此”而改现名。富厚堂虽不胜家华,然曾国藩得知修屋花钱七千串而为之骇叹,他在同治六年二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道:“接腊月甘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因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富厚堂是否可称“曾国藩故居”,社会上颇有争论,文物部门从实际出发,认为富厚堂不管是“故居”还是“民居”,它作为清代一幢规模巨大的仿宋、明回廊风格的建筑群体,保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9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富厚堂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县两级政府拨出专款,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抢救性维修,并成立了“富厚堂管理所”,派有专人管理,内设有两个专题陈列展览,常年对游人开放,1995年10月,双峰县人民政府经**中央宣传部批准,举办了全国首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专程到富厚堂参观。

    编辑本段]

    从政为官方略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各讲主要内容:

    第一讲把脉时代"变局",营造发展舞台

    1.面对"变局",不作壁上观

    2.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

    3.脱胎换骨,打造湘军

    第二讲执理不移,遇事敢争

    1.卧薪尝胆,不轻易出底牌

    2.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3.舞台与作为,无权断不能有为

    第三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上)

    1.鉴人有术,冷眼识英才

    2."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3.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

    第四讲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下)

    1.广纳群言,倾听幕僚的意见

    2.认真对待反对者的声音

    3.传承事业,瞩意光大门庭之人

    第五讲曾国藩事上司之法

    1.倚人而起,不着痕迹

    2.功归于上,己能安享

    3.危难时也不树敌,巧为周旋

    第六讲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1."引用一班正人"

    2.做大事要明剖是非,不可暗斗

    3.英雄要屈身

    第七讲立人达人之道

    1.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2.试以艰危,责以实效

    3.关心和尊重属下

    4.待属员不可太谦

    5.同患难,更当同富贵

    第八讲高官为政,务持大体--曾国藩做高官之道

    1.整顿官场积习

    2.首要之地,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3.京信常通,三种情况决不上报

    第九讲成大事者以人才为本--曾国藩选拔人才的艺术

    1.选人不可以眼光太高

    2.成大事者需要有血性之人

    3.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第十讲曾国藩的用人艺术之一: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诚意、智慧、度量"

    1.要有用人的诚意

    2.要有知人的智慧

    3.要有容人的度量

    第十一讲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

    2.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3.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第十二讲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1.考察是用人的基础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3.任人惟亲是用人的大忌

    第十三讲不可泄了沉毅之气--曾国藩应对挫折的三个方略

    1.把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个性的机会

    2.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3.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第十四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一: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1.居官者有四大败身之道

    2.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

    3.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第十五讲曾国藩的为政艺术之二:领导者贵在有战略头脑

    1.有战略头脑是高明领导应有的素质

    2.要有将战略决策执行到底的决心

    第十六讲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上)

    1.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2.不要沾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

    3.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

    第十七讲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曾国藩的六条齐家格言(下)

    4.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5.官宦人家,不要干涉地方的公事

    6.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

    第十八讲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曾国藩的修身艺术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少年当有狂者进取之趣

    3.从砥砺自己的品性开始

    编辑本段]

    家族

    祖父辈:

    曾祖讳竟希,诰赠光禄大夫,妣彭氏,诰赠一品夫人。

    祖讳玉屏,字星冈,诰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妣王氏,诰封恭人,累赠一品夫人。

    考讳麟书,字竹亭,湘乡县学生员(塾师),诰封中宪大夫,累封光禄大夫。妣江氏,诰封恭人,累封一品夫人。

    仲父讳鼎尊,早卒。

    叔父讳骥云,字高轩,以公官“贝也”封光禄大夫。

    兄弟辈:

    五个兄弟,四个姐妹,老大是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

    曾国潢:1820-1886。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曾国华:1822-1858。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因为出继为叔父曾骥云之子。后战死于三河镇。一说于庐山道观外采药时失足跌下山崖而死。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

    曾国葆:1828-1862。字季洪。后更名贞干。是曾国藩五弟。病逝于军中。

    曾国藩后裔中比较出名的有:

    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是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收复新疆立下大功。

    曾纪鸿:1848-1881。是曾国藩次子。对数学颇有研究。

    曾纪静:1841-?。字孟衡,曾国藩长女。她与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身未及生育,晚景凄凉。

    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曾国藩次女。夫家经济困窘,但她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且与家人和睦相处,虽未生育,但深得两个嫂子信任,继养两个女儿,其次女后来成为民国要人朱启钤的第一夫人。病逝于巴黎。

    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曾国藩第三女。丈夫罗允吉(1846-1888,其父罗泽南是湘军早期重要将领),性情暴躁固执,婆母悍厉刻薄。

    曾纪纯:1846-1881。曾国藩第四女。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育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

    曾纪芬:1852-1935,晚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幼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仅年寿最高而且比四个姐姐命运要好。丈夫和儿子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三女婿张其煌系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国初年曾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厅长。五女婿瞿宣颖系晚清重臣瞿鸿机之子。

    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纪鸿长子。他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贵公子,生活放荡无忌,但思想比较开明,不干涉儿女婚姻、信仰等自由。

    曾广铭:曾纪泽第二子,幼殇。

    曾广銮:1873-1920。字君和。曾纪泽第三子,承袭一等毅勇侯。

    曾广阳:曾纪泽第四子,八岁时病亡。

    曾广镕:1870-1929。字理初。曾纪鸿第三子。

    曾广铨:1871-1930。字靖彝,曾纪泽嗣子,是曾纪鸿第四子。是一名翻译家,精通英、法、德及满文。

    曾广钟:1875-1923。字君融。曾纪鸿第五子。

    曾广璇:1860-1889。曾纪泽长女。丈夫李经馥,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第四子。

    曾广珣:?-1899。曾纪泽次女。

    曾广珊:曾纪鸿独生女。丈夫俞明颐,1904年前后担任过湖南学政。女儿俞大絪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另一儿子俞大维曾任**民党当局国防部长。

    曾宪植(1910-1989),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叶剑英元帅的夫人。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