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三九章 陈献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三九章 陈献章 (第3/3页)

。由于不屑巴结朝中的权贵人物,触怒了当时官居礼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权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员对陈白沙无限同情和保护。挨过四年后,陈白沙已经42岁,再次参加会试,也就因奸臣弄权应考失败了。陈白沙放怀一笑,决定南归。

    陈白沙返回江门,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从此,陈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白沙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陈白沙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江门学派”亦于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陈白沙55岁了。因为得到两广总督朱英、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要上京应诏,为朝廷献力。经过半载旅程,到达北京。那时已晋升为吏部尚书的往日与陈白沙存有矛盾的权臣尹昊,还心怀仇恨,盛气凌人。陈白沙只好称病,要求延期应诏。最后,写了一份《乞修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皇帝被《乞修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白沙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

    以后,陈白沙就一直隐居,侍奉老母,继续致力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华阁大学士卒赠太师的名臣梁储,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陈白沙在教学上诲人不倦,除讲授经史文学等课程外,力创新旨,唯务实际,课余时间,常与学生在旷野间练习骑马射箭。

    陈白沙精擅诗文,工书法,善画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诗人,留存各种体裁的诗作1977首。他的诗,格调很高。从他的诗文创作,可以证明陈白沙是一位善于运用“诗教”的名士。他的诗文著述,由他的学生辑成《白沙子全集》出版传世。

    陈白沙的书法自成一家。他惯用自制的“茅龙”笔写字。茅龙笔是以圭峰山长成的硬朗的茅草制成,字体苍劲有力,别具风格。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陈白沙病逝于故土,终年72岁,谥号“文恭”。1574年(明万历二年),朝廷下诏建家祠于白沙乡,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额曰“崇正堂”,联曰:“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皇帝又诏准从祀孔庙,有“岭南一人”的荣誉。如今尚存的白沙祠、碧玉楼、白沙墓、白沙先生钓鱼台,都成了历史胜迹,供旅游者参观和景仰。如今,江门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为主体,兴建了陈白沙纪念馆,同时将该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江门市一个旅游景点。

    编辑本段]

    语录

    1、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翻译:求学问可贵在於知道有疑当问,大的疑问,便有大进步,小的疑问便有小进步。有疑而发问,已得到知识的一半了。

    2、疑者,觉悟之机。知其可疑而思问焉,其悟自不远矣。若徒以为晓得,便竟住了,大无益。

    翻译:怀疑是觉悟的机会。知道可疑而想去问,那么觉悟的时期便不远了,假使只以为晓得,便止住了,这样得不到任何利益。

    作品

    偶得示诸生二首

    (明)陈献章

    平地功夫到九层,不知那个主人能?

    他乡消息无寻处,去问嵩山戴笠僧。

    江云欲变三秋色,江雨初交十日秋。

    凉夜一蓑摇艇去,满身明月大江流。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