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〇三章 王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〇三章 王珣 (第2/3页)

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确实是晋人特有的风神,堪与二王争辉,也是乾隆的三希之一。

    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其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更加珍贵。其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着录于《宣和书谱》,明代董其昌等都曾收藏,《书画记》、《平生状观》、《墨缘汇观》有著录。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弘历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以尽赏玩珍宝之美意。

    辛亥革命后,清室覆亡,逊帝溥仪携文物出逃,《伯远》、《中秋》二帖正在其内。1937年,二帖售予袁世凯的差官郭葆昌。郭氏是一位古玩商,常将书画、名瓷卖出海外,牟取厚利。事为张伯驹先生所知,生怕二希流落海外,即请惠古斋的柳春农居间,愿以高价收购二希,郭氏要求搭卖李白《上阳台帖》、唐寅《孟蜀宫妓图》轴等,议价20万元,先付6万,余款以一年为期结清。

    不料当年夏天,卢沟桥事变,金融冻结,余款至次年不能付,只能以二希退还。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葆昌已殁,张伯驹向郭氏之子郭昭俊重提旧事,要价黄金一千两,而且不能还价。往返磋商,尚未有成议,时宋子文以行政院长来京视察,郭子将二希向宋行贿,谋得中央银行北京分行襄理之职。这一事件在上海的《新民晚报》“造型”副刊被揭露,一时传说纷纭,引起文艺界正义之士的强烈不满。宋子文畏物议,不得已将二希退予郭子。

    《新民晚报·艺坛通讯》载云:“希世珍品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前由袁世凯差官郭世五(即郭葆昌)之儿献于宋子文,据悉宋不敢收,已还郭子,刻原件存中南银行,郭子仍待价而沽,国宝之下落如此!”

    又至北京解放前夕,郭子从上海取出二希,携逃至香港转台湾。《新民晚报》又载云:“王珣、王献之二帖,今由郭昭俊自中南银行取出,携至台北,将求善价。此种国宝竟容私人如此匿逃,又竟无人管,怪极!”

    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但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收藏,周恩来总理并亲自过问此事。时郭子居香港,二希押于英国某银行,流落海外,几乎已成定局。但因为人民政府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终于以重金将这两件无价的希世国宝,重新收回故宫博物院中。

    编辑本段]

    二、明代历史人物

    王珣(1440~1508年),字德润,曹县南隅里水涸村(今郑庄乡王老林)人,元朝户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五世孙,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明成化六年(1470)王珣任太康知县,与百姓同甘苦,修河道,垦荒地;均徭减赋,赈济饥民;设学校,兴教化,培养人才。在任三年,政声大著,百姓称他是三十年来最好的父母官。改任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因弹劾权奸,铲除豪强,几乎被投进监狱。任浙江湖州知府时,为治理赋税不均,拟定了“均赋法”,受到巡抚彭韶的赞许。实施后可以革除州县官吏任意追加赋额和豪绅将赋役转嫁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