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明朝 下 (第3/3页)
书,再次提出修历建议,是年崇祯帝批准并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并要求他“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徐光启奉崇祯帝旨,在钦天监开设西局。1629~1634年徐光启、李之藻和李天经,先后以西法督修历法,任用西方人汤若望(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等修成《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
全面发展科学的设想
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徐光启在崇祯二年(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给崇祯帝上奏《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说“盖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资与度数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学科研究的思想,并论述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及数学在生产实践中作用。他认为数学是“从用之基”,提出“度数旁通十事”:治历、测量、音律、军事、理财、营建、机械、舆地、医药、计时。在他掌管的“历局”内开展以数学为根本,兼及气象学、水利工程、军事工程技术、建筑、机械力学、大地测量、医学、算学及音乐等学科的研究工作。历局有了科学研究机构的雏形。崇祯帝对此积极反应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该衙知道”。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有李之藻,李天经,孙元化,王徵,其后又有方以智,王锡阐等发扬。
明朝火器与神机营
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征交趾时,明成祖朱棣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
编辑本段]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路线郑和下西洋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太宗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一说进行环球航行,见1421中国发现世界)。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停止下西洋活动。宣宗朱瞻基继位后,于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这一次,郑和在返航时去世,去世的地点正是第一次出海的终点,古里。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戚继光海禁与抗倭
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开始随着元朝海军的灭亡,明朝前期后海军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万历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大败退回日本。此即为万历援朝战争。
中西交流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被举荐至京,颇得神宗信任。他进献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另外,有不少明朝军队装备相当数量的火器,包括西洋“红夷大炮”“佛郎机炮”和中国自己发明改造的种类,当时有人评价,这些改造的火器,“犹胜西番”。
编辑本段]
帝王世系
明朝皇帝(16位)
姓名庙号谥号年号陵墓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
朱允炆惠宗让皇帝(又谥惠帝)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
朱棣成祖(原为太宗)文皇帝永乐(1403年——1424年)长陵
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献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裕陵
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朱祐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朱载垕穆宗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昭陵
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庆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德陵
朱由检毅宗(原为思宗)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绍武(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