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八三章 明朝 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八三章 明朝 下 (第2/3页)

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根据德国地理学家奥尔布里希特的计算,1600年以前,欧洲的城市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16世纪初,欧洲没有一座突破20万人口的城市,拥有10万至20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有5座;直至16世纪末至l7世纪初期,人口在15万以上的商业城市才上升为4座。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商业的空前繁荣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嘉定地区因植棉业发展,“邑中种稻不能什一”,加上商业人口剧增,本地产粮不足以自饱,必须仰食四方。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比较正德前后,说: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而言,已六七分去农……今一甲所存无四五户……则空一里之人,奔走络绎于道路。谁复有种田之人哉。吾恐田卒污莱,民不土著,而地方将有土崩瓦解之势矣。可不为之寒心哉。

    编辑本段]

    科技成就

    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有疑点,可能不正确)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1582年藩薯传入中国,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1596年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崇祯历书》

    崇祯二年(1629年6月21日),徐光启时任礼部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