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二章 明朝 上 (第3/3页)
京。八日,清顺治帝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朝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此时农民军接连内讧,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弘光元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向湖北撤退。弘光元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下,进攻南明。清军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族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清朝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
隆武、绍武时期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在张煌言保护下逃亡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时期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11月18日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
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湾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
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一系列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并收复长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海大捷的胜利,全歼达素率领的八旗、绿营水师,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
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永历十六年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
明郑时期(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永历十六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继续沿用永历年号,表面上仍旧奉明监国宁靖王朱术桂为正朔,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毒害郑克臧,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趁明郑政权内部爆发内讧,以叛将施琅为水师提督着手征讨台湾。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全国最后一支抗清势力覆灭。
编辑本段]
政治制度
明朝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皇帝的只有洪武永乐两代,尽管如此,明朝却能有276年国祚。其关键点就在于皇权的扩大加上内阁优良的缓冲机制,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
六部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监察机构
太祖尚为吴王时,始置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分监察御史为浙江、河南、山东、北平、山西、陕西、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永乐元年,改北平道为北京道。十八年,罢北京道,增设贵州、云南、交阯三道。洪熙元年,称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正统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负责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设给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员,每科都给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该制度发挥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大理寺与刑部和都察院合为三法司,其职权与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余四寺卿职权较低。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隶属于礼部;太仆寺管理马匹,隶属于兵部;光禄寺负责寿宴、进贡等,隶属于礼部;鸿胪寺负责朝会、宾客(外吏朝觐,诸蕃入贡)、吉凶仪礼。
内阁
洪武十三年诛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在废除丞相后,朱元璋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世宗时改为中极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明仁宗增置谨身殿(世宗时改为建极殿)大学士。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厂卫机构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锦衣卫设立于洪武十五年,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在东厂设立后,锦衣卫权力受到削弱。东厂成立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而成立。地点位于京师东安门北。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东厂在设立之初,就由宦官担任提督,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领为汪直。1482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置于武宗时期,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