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〇章 北周 (第2/3页)
文肱一同战死于定州,四个儿子只剩下了三子宇文洛生和四子宇文泰。“洛生,少任侠,尚武艺,及壮,有大度,好施爱士。北州贤俊,皆与之游,而才能多出其下。及葛荣破鲜于修礼,乃以洛生为渔阳王,仍领德皇帝余僸。时人皆呼为洛生王。洛生善将士,帐下多骁勇。至于攻战,莫有当其锋者,是以克获常冠诸军。”——《周书·列传第二》。这样的人,在当时看来绝对是风采过人的英雄豪杰,甚至可以说颇有道武帝拓跋珪的风范,另一方面,宇文洛生以王爵领其父所部,也说明宇文肱为其家族留下的私属是颇具规模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实力和宇文洛生太大的声望,使得另一个更有实力而且将宇文家乃至北魏军政握于掌中的枭雄尔朱荣对之产生了忌害之心,“荣雅闻其名,心惮之。寻为荣所害。”
在此之后,宇文泰作为宇文家两代人中硕果仅存者,担负起了上兴家业,下抚子侄的重任。之前的他,最多也只是幼时表现出一点“少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业,轻财好施,以交结贤士大夫”的豪侠苗头,与洛生正好相反,一直以来宇文泰的声名都不着于时,现在看来,更有可能是他的韬光养晦之计。不过一切都发展得这么突然又自然,宇文泰终于还是走到了前台。
当时关中地区有贺拔岳、侯莫陈悦、曹泥三股较大势力。永熙三年正月,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相约共讨灵州的曹泥,不料却为侯莫陈悦所害,贺拔的关中军因此出现了无主帅的空隙,这一混乱局面的出现,给宇文泰提供了一个飞跃的机会。当时可能控制这支军队的,有四种动向:关东挟魏帝以令诸侯的高欢,派人接管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盘踞荆北的贺拔胜当时军势和声望如日中天,要接管其弟贺拔岳的余部,也无可非议;侯莫陈悦挟杀贺拔岳之威,以重兵扼要地,强逼收编贺拔余部,这也是魏晋南北屡见不鲜的;最后的可能就是贺拔军余部从自己人中推选主将。当时的贺拔军中诸将也产生了意见分歧,以赵贵为首的诸将推戴了深得众望的宇文泰为主帅,宇文泰得报后经短暂考虑,带领少数轻骑飞弛前往接管军队。而另外三方面,高欢已派出侯景前往关中接管,却在安定与已接收了军队的宇文泰相遇,不得不铩羽而归;以李虎为首的诸将往请贺拔胜西来,但因贺拔胜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而作罢;而侯莫陈悦根本就不敢去接管,这已为宇文泰所料到了。最终宇文泰成了大赢家。从这件事上看,侯莫陈悦与贺拔胜的胸无大志、高欢侯景相对于宇文泰在行事果决方面的逊色,似乎正是后来历史发展的预兆。另一方面,也由此可以看到宇文泰不甘为人下的野心。
当宇文泰刚刚拥有了自己争天下的军事资本,魏孝武帝却要关中军东归以对抗高欢,好不容易翻过身来能独立自主的宇文泰哪肯受制于人,遂以要讨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为借口婉拒,另一方面隔一段时间偶尔还派一两千人的小队伍东下去响应一下口号,这样一来魏帝也不得不默认了事。与此同时,宇文泰整顿诸军,激励将士,在两个月之内讨平了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了仇,也更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作为贺拔岳在关中的继承者这样的地位和声望。不久魏孝武帝正式给予了宇文泰在关中的名分:“进太祖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使持节如故。”
在此前后,魏孝武帝与高欢关系已恶化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七月,高欢大军南下进逼魏都洛阳。魏帝以元斌之与斛斯椿守虎牢,自领六军于河桥列阵,另一方面,宇文泰军弘农,贺拔胜军河南,都持观望态度。《周书·帝纪第一》:“会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协,斌之遂弃椿还,绐帝云:‘高欢兵至。’”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魏帝慌忙中带轻骑西奔,京畿防卫顿时崩盘,高欢乘势过虎牢,入洛阳,兵锋直达潼关,另一方面又遣侯景掩袭荆州,贺拔胜兵败投入南朝梁。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是为东魏,宇文泰迎魏孝武帝于长安,受命为大将军尚书令总揽朝政,是为西魏。
西魏之初,局势尚不稳定,而宇文泰却果断的下手毒死了魏孝武帝元修。咋一看令人费解,仔细一想确有其道理:元修在东边尚不愿受制于声威炫赫的高欢,甚至敢于之兵戎相见,西来之后又岂会随便受制于在一年之内刚从区区夏州刺史一职偶然暴发上来的宇文泰,况且宇文泰现在的实力与高欢相去甚远,加之军中许多将领也都是从元修那边派过来的,而且元修周围尚有王思政斛斯椿等一干死党猛男,另外随元修入关的独孤信等人虽与宇文泰有旧,但也难保在元修与宇文泰的冲突激化时不会站在魏帝一边与宇文泰为敌。所以,对于威望尚不隆的宇文泰来说,这样的皇帝相当于挂在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而且皇帝杀权臣,不久前也是有先例的:尔朱荣就是被魏帝做掉的。宇文泰毒杀元修,遂立南阳王宝炬为帝,这样,新皇帝当然受制于他,他也可以放手实现自己独掌朝政的野心了。宇文泰有宽容之名,终其一生,这样的辣手并不多见,但从这偶然一现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可让人看到他仁者之名后面真正的乱世枭雄本色。
宇文泰的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使得这些名将人尽其才,作用得到了最大发挥。王罴,本为北魏一般刺史,但有一项特长最为出名——善于守城,曾在梁朝大将曹义宗数万大军的猛攻下死守荆州城三年而不失。刚刚加入宇文泰军的他却直接被任以华州刺史之重位,华州者,临近蒲坂,为关中东北大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用王罴守华州事后可以被证明是宇文泰战略上最大的胜着之一。在初期东魏实力占优的小关、沙苑诸役,高欢都是亲率主力从蒲坂渡河,最终却在王罴的铁壁面前无功而返,“沙苑之役,齐神武士马甚盛。太祖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罴语使人曰:‘老罴当道卧,貆子安得过!’太祖闻而壮之。及齐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齐神武遂不敢攻。”——《周书·列传第十·王罴》。摆出这样要城不要命的流氓样,不由得高欢不寒,“齐神武遂度河,逼华州。刺史王罴严守。知不可攻,乃涉洛,军于许原西。”——《周书·帝纪第一》,终高欢一世,真正要进击宇文泰,只能走潼关,而他又好先走蒲坂碰碰运气,最后碰个灰头土脸再转头南下,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宇文泰在诸次大战中战术准备和战术转换空间,从而奠定胜机。杨忠,本是独孤信手下部将,但却被宇文泰超拔起来,于沙苑、河桥之役立有大功,征梁时甚至独当一面,显出名将猛将风范,成为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朝杨氏也由此发迹。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
编辑本段]
创制府兵,扶立西魏,对抗高欢
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尤其是高欢,视西魏为劲敌,急欲将其扼杀于襁褓之中,而东西魏力量对比又十分悬殊,东魏地广国富,人口逾二千万,兵强马壮,高欢能调动的军队不下二十万;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宇文泰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统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衙署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并提拔了武功大姓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拟订治国大纲,革新政治。
宇文泰首先进行的是改革军制,建立府兵制度。
大统三年(537),宇文泰开始整军。先是,东魏连年入侵,永熙三年(524)八月,高欢帅师攻克潼关,进逼华阴(今陕西华阴西南);大统元年(525)春正月,东魏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率军再攻潼关,见宇文泰已有准备,遂挥师攻华州(治华山,今陕西华县),赖著刺史王罴的拚力死战,才打退了东魏进攻;大统二年三月,高欢又亲率万骑袭取夏州,徙五千户而归。不久,又袭取灵州,徙五千户而归;大统三年正月,高欢又领军屯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于黄河上架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