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四二章 晋朝 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四二章 晋朝 上 (第2/3页)

膨胀,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陆续叛变,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於304年称王,两年后称帝,国号成,与罗尚在巴郡对峙。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和司马腾围攻,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割据山西西南部。由于晋朝在中原解除武备,无力平定叛乱,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动摇了统治基础。晋室在八王之乱後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刘渊为了要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攻打洛阳,多次被击败。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石勒吞并王弥,脱离刘渊转战南下。310年刘渊去世,刘聪杀新帝刘和自立为帝。同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又有蝗灾,洛阳缺粮,鲜卑拓跋部猗卢等欲派兵防御洛阳,司马越以无粮推辞,并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讨石勒,怀帝困于洛阳。

    311年晋怀帝与司马越的矛盾爆发,密诏苟晞伐之,随後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当他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遭石勒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後被杀。此时洛阳空虚,被刘聪、王弥兵攻破,杀害官员百姓三万馀人,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於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後,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後,在北方尚有多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续、青州的曹嶷、徐龛;东北还有慕容廆、段眷;北方还有代王;西北凉州还有张氏集团。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王敦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刘聪死后,部将分裂,叛逃的多达二十万户,晋军也一度攻打到离其都城不远的绛县,靳准杀刘粲,建立晋藩天王制度,向晋朝臣属,不久遇害。石勒占领了河东,刘曜也抛弃汉旗号,两人都自立为赵国。刘曜载记: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张轨传记载张茂未降并打败了刘曜)。与晋朝对立的三个割据势力,在当时占领了晋朝五分之一的国土。

    编辑本段]

    东晋历史

    晋室南渡与内乱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原属于东海王越一党,镇下邳。当时江东少受中原战乱影响,晋元帝渡江后倚重王氏,信任王导、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吴姓世族以义兴周氏及吴兴沈氏并为江东二豪,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居次。303年、305年及310年间江南发生三次叛乱,皆由义兴周氏的周玘和顾荣、贺循、纪瞻、甘卓等平定,使江南得以稳定,史称三定江南。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纪瞻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晋怀帝蒙难司马睿被天下推举为盟主,不久被晋愍帝任命为丞相,在江东建立统治。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但晋廷稳定后大量引用侨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压抑江东世族。然而,由于侨姓世族持续侵犯江南经济3]并打压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侨吴世族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冲突仍在。加上世族对寒族歧视、与朝廷分庭抗礼;中央与方镇对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东晋一朝未能统一中国。

    因为北方外患威胁仍在,东晋朝廷赖世族及方镇的支持以稳定局势,这使得不少士族掌握强大的武装形成割据。王敦素来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晋元帝为了抑制王氏权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牵制,并防御王敦,削弱其兵权。王敦利用祖逖去世、京城防御不足,于322年发兵,攻陷建康。刁协等人被杀,史称王敦之乱。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当时王敦欲专权,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於324年病危。晋明帝下令讨伐,平乱成功,由于王导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晋室重用。

    325年晋明帝去世,太子衍继立,是为晋成帝。由王导及外戚庾亮辅政。当时军事重镇分由陶侃镇守荆襄地区及由苏峻及祖约等镇守淮南地区。陶侃怀疑因为庾亮的干预,使得未能辅政而感到不满。庾亮为了提防陶侃,任温峤镇守武昌。由于苏峻及祖约对庾亮巩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满,于327年反叛。次年苏祖联军攻陷京师,胁持晋成帝,庾亮逃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史称苏峻之乱。此时陶侃观望,经温峤力劝之下决定讨伐苏峻。苏峻迎战阵亡,329年陶温联军收复京师,平乱成功。事後庾亮请罪,外调镇芜湖,朝廷由王导执政。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遥控朝廷,与王导交恶。339年后王导与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执政,掌握荆州军权。

    北伐与夺权

    在东晋成立后,南迁的晋人莫不希望发动北伐,收复在北方沦陷的家园。但由于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丰富的资产使得重返北方的意愿不高。但是东晋建立后,依然进行了多次的北伐。

    东晋初期,朝廷采取以攻为守态度抵御北方5]。317年祖逖意图北伐,晋元帝给予充分支持,不仅从库存数千匹布帛中取出三千匹支援,晋元帝命祖逖相机收复中原。他招募流民建立军队北上,晋元帝还先后派自己的次子和司马飏出兵配合祖逖,并与当地坞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复黄河以南领土,与石勒隔河相持。但由于东晋发生内乱,朝廷於321年派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各军守寿阳,镇西将军祖逖不愿隶属其下,修武牢沿黄河防御,又得知朝廷内部王敦和刘隗矛盾重重,忧愤而死。王敦因为祖逖去世而不必顾虑遂叛变。祖逖军由其弟祖约率之,最后也随苏峻叛变。由于晋朝内部矛盾,失地得而复失。晋成帝时则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们以荆州为中心,意图发动北伐。但是因被抵制,所以没有实现统一。庾氏兄弟相继去世後,朝廷先后由褚裒、殷浩、谢尚、桓温、司马勋等多次北伐。

    346年晋穆帝时,桓温、周抚、司马无忌、毛穆之、袁乔等讨伐成汉(成汉于338年为李寿篡位,改国号为汉),次年讨灭。349年石虎死,晋廷派褚裒北伐,失败。桓温多次破坏北伐,在褚裒北伐失败后引军东下武昌与殷浩争权。晋廷不许,改以殷浩、司马勋、谢尚负责北伐。352年殷浩联合羌将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击败。次年殷浩再度北伐,为姚襄所袭,殷浩被桓温弹劾罢免。354年桓温伐前秦,但由于苻健采坚壁清野战术,桓温又态度消极不进,最後晋军缺粮而撤退。356年,桓温讨伐河南姚襄,击溃之并攻占洛阳,修谒皇陵。358年桓温不顾朝廷要求其驻守经营洛阳,仅留毛穆之三千人守洛阳,自行南撤。等到晋哀帝及晋废帝(即司马奕)相继为帝之后,桓温已经控制兵权。当时北方呈现前秦前燕代凉割据的局势,洛阳为前燕占领。桓温为了准备专权,於369年讨伐前燕。当时燕军大败,晋军进驻枋头(今河南浚县附近)与燕将慕容垂对峙。最後晋军缺粮而退,慕容垂率军追杀,晋军大败。371年桓温废晋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隔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373年桓温要求「九锡」,大臣谢安、王坦之拖延该事,不久桓温病死,东晋暂时中止了北伐。

    淝水危机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东晋对峙图晋孝武帝时,谢安执政,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军。

    370年前秦灭掉前燕后,前秦帝苻坚即有意灭东晋以统一天下。373年攻下东晋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围攻襄阳,朱序坚守,於隔年攻破,俘虏了朱序;又派彭超围攻彭城,却被谢玄率北府兵击败。382年吕光平定西域後,苻坚的目标指向东晋。隔年5月桓冲率10万军,意图夺回襄阳,苻坚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御。8月苻坚认为时机已到,率举国之师南征东晋,兵分三路,声势浩大6]。他亲率步兵60万抵达项城,派苻融为先锋率27万兵攻打寿阳,梁成等人屯洛涧以控制淮河。晋廷震惊,谢安力持镇定,命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与谢琰、桓伊等人率8万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军前锋攻陷寿阳後,苻坚赶往指挥,并派朱序向谢石诸降劝降。但朱序尽洩秦军虚实,并建议速战速决。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涧,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12月谢玄向苻坚建议後退决战7]。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当秦军後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于後军大喊秦军已败。此时秦军大乱,谢玄等人乘胜追击,秦军全面崩溃,苻融战死,苻坚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护送。此役晋军全面胜利,於东晋历史上意义非凡,史称淝水之战。

    战后,谢安都督诸州军事,准备北伐支离破碎的前秦。384年谢安命谢玄、桓石虔率军北伐,谢玄等人自广陵北上,攻克鄄城、广固等地,并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8]以运送粮草。此役收复山东、河南一带,将领土划至黄河以南。荆州军也成功收复四川、襄阳一带。谢玄继续北上,前锋刘牢之一度打到邺城。但专政朝廷的司马道子忌讳谢氏功高,朝议「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还」,令谢玄回镇淮阴,最后北伐功败垂成。

    朋党之乱与桓玄称帝

    司马道子为晋孝武帝之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