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二八章 周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二八章 周朝 (第2/3页)

县东南之虢城。

    齐国---姜姓,侯爵。系周功臣,曰吕尚(姜太公)。封国地为今山东青州府。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后与蔡叔度,武庚作乱,无后,其国遂废。)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后与管叔鲜,武庚作乱,留后以祭祀。)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shào)公?#93;。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西周初期,归周附庸。平王东迁,封为诸侯。)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西周王系

    (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周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庚(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周厉王: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前841-前828)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前827-前782)。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

    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民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

    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尊王攘夷”,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东周王系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时期: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期: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政治制度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封制,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奴隶制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社会制度

    周朝社会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