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夏朝 (第3/3页)
给桀。伊尹以唐尧、虞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更下令将他杀死。
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镇)。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妺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成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长达500年的夏王朝结束。
注:夏代君王生卒年代久远不可考,且说法各异,此处是其中一家说法,仅作参考。
编辑本段]
后裔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主要留在中原活动,还有两支分别向南、北方向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氏族人员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今蒙古平原,与当地诸族融合,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即有夏氏)之苗裔也”。《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即桀)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
郭沫若、胡厚宣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
夏桀灭后,商汤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
编辑本段]
重大事件
夏朝的建立及政治状态
禹死之后,为了争夺领袖的地位,启杀伯益继承禹位,又出兵打败有扈氏部落,启的统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认,历史上称为“禹传子,家天下”。何谓“家天下”?传说,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涂山之会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
太康失国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他“因夏民以代夏政”,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了40多年。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少康中兴
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城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称“少康中兴”。
鸣条之战
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进行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编辑本段]
史籍记载
〔一〕《汲冢书》:禹都阳城。《续汉书郡国志》二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汉书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礼记缁衣》正义
〔二〕《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束皙传》
《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疑古》
(《竹书纪年》):后启杀益。《史通杂说上》
〔四〕《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注
〔五〕启征西河。《纪年》云。《北堂书钞》卷一三帝王部
〔六〕《竹书》云: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卷一五注
〔七〕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镓寻。《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周本纪》正义
〔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羿亦居之。《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羿亦居之。《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周本纪》正义
〔九〕《纪年》曰:帝相即位,处商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0〕《纪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一〕《纪年》: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竹书纪年》曰):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相)二年,征黄夷。《通鉴外纪》卷二
〔一二〕(《竹书纪年》曰):(后相)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
《纪年》曰:(相)七年,(干夷来宾)。《通鉴外纪》卷二
〔一三〕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水经巨洋水注》
〔一四〕(《竹书纪年》曰):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
〔一五〕《纪年》曰: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六〕《汲郡竹书》曰: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注
《汲冢竹书》:伯杼子往于东海,至于三寿,得一狐九尾。《稽瑞》
《书纪年》曰:……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太平御览》卷九0九兽部
〔一七〕《竹书纪年》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竹书纪年》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槐)三年,(九夷来御)。《通鉴外纪》卷二
〔一八〕《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洛水注》
《竹书》作冯夷。《山海经海内北经》注
〔一九〕《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0〕《纪年》云:「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卷**礼仪部
《纪年》曰: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璧宾于河,狩于海,获大鱼。《初学记》卷一三礼部上
《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一〕《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托寄也,见《汲郡竹书》。《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二二〕《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纪年》曰: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通鉴外纪》卷二
〔二三〕《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四〕《汲冢书》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键,十日并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太平御览》卷四天部
《汲郡竹书》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山海经海外东经》注
《汲冢书》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开元占经》卷六
《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通鉴外纪》卷二
〔二五〕《纪年》曰: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六〕《纪年》曰: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七〕《纪年》云: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卷八二礼仪部
《竹书纪年》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又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纪年》曰:(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献其乐舞)。《通鉴外纪》卷二
〔二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桀又居之。《水经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桀又居之。《汉书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周本纪》正义
〔二九〕《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孙。《尔雅释亲》注
〔三0〕《纪年》曰: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卷一三五皇亲部
《汲冢书》所谓苕华之玉。《山海经西山经》注
郭璞曰:《汲冢竹书》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
○苕华。《纪年》。《北堂书钞》卷二一帝王部
《纪年》曰:桀伐禄山,禄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艺文类聚》卷八三宝玉部
《纪年》曰: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书纪年》曰:桀伐禄山,献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三八一人事部
炖煌高纳之郡府《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八0五珍宝部
炖煌《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事类赋》注卷九
〔三一〕《汲冢古文》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文选东京赋》注
《汲郡地中古文册书》曰:桀筑倾宫,饰瑶台。《文选吴都赋》注
《汲冢古文》曰:桀作倾宫,饰瑶台。《文选七命》注
《纪年》曰:……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二〕《书纪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卷八八0咎征部
〔三三〕《纪年》曰:……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四〕《纪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史记夏本纪》集解
徐广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史记夏本纪》索隐
《纪年》曰: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文选六代论》注
《汲冢纪年》曰:(夏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通鉴外纪》卷二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