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儒家 (第2/3页)
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秦儒
主条目:焚书坑儒
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以淳于越为代表的秦儒主张地方自制分封制,后来遭到秦始皇的残酷镇压,史称“焚书坑儒”。汉代之后,儒家基本上主张维护中央集权,与秦代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独尊儒术与天人感应
主条目: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董仲舒还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君王施政不仁,天就会有所表示,称之为“天人感应”,这意味着君权之上还有一个神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对君王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是汉儒的一个特点。
今古文之争
秦焚书坑儒之后,除易经外,儒书基本绝迹,靠儒生的记忆背诵才流传下来。汉朝独尊儒术以后,五经通过年迈的儒者得到复原,以汉隶书写,称今文经学。但后来在孔子故居发现隐藏了一部分儒经,以孔子时代的蝌蚪文记载,刘歆做了很大整理,称古文经学。两者在流传文本和经典解读方法上均有差异,但其后经学家郑玄基本统一了今古文,今古之争渐息,儒经在文本上的争议被平息,至宋朝,朱熹对《大学》文本作了修正,但被其后明朝的王阳明所反对,并推崇古本《大学》,于是又开始流传古本。明太祖朱元璋曾欲对《孟子》进行删节,但因遭到臣属以死要挟的强烈反对而放弃。直至清末,时局动荡,人心思变,疑古之风日盛,今古文之争又起。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但又被其后的学者所驳斥。今天所看到的儒经,大多源自汉儒的流传,而解读上,则承袭了宋明儒的思想。
唐儒道统之说
主条目:道统
唐代韩愈提出道统之说,《原道》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
程朱理学
主条目:程朱理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但是也有低迷时期。魏晋时期儒学的地位被道教玄学替代。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程朱理学为儒学主流,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但陆九渊与程朱理学不同,另有一套“明心见性”、“心即是理”的哲学观点,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是来自宋朝的解读。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改革开放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恢复、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陆王心学
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杨简将“心即理”进一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到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较大。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禁锢。
事功学派
主条目:事功学派李贽
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亡国后的反思
1644年,明朝灭亡,这是以汉人为统治者的中国第二次亡国。明亡之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儒家学者对历史进行了反思,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代中期,戴震批判朱熹理学“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中体西用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
近代对儒学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五四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面对冲击,儒学也作出反应。康有为陈焕章创立孔教,将儒学宗教化。而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产生了新儒家。
编辑本段]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评论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则做了各种编造。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儒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此处所谓儒家思想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后的儒学学说,与先秦儒学有所差异。
先秦儒学是指未经汉儒天人感应之说改造的原始孔孟思想。譬如子曰:[六和之外存而不论],子曰:[敬鬼神而远之],说明孔子其实不讲玄幻鬼神之事,而孟子则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处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内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规律。先秦儒学着重个人自身的努力,而非外在的条件,譬如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发扬四端,则皆能为善,若放弃为善则失之,[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则皆能为善]。恻隐之心是自然的由内心发出,因此不需假外在条件,只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善而已。先秦儒学与汉儒以后的儒学学说,存在着许多差异,不宜合并而论之。
编辑本段]
儒家主要派别
儒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出不同的派别体系。
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心学气学今文学派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孔教
编辑本段]
儒学分支
按宗师分
子夏儒学荀子儒学朱子学阳明学
按时代分
先秦儒学汉学宋学
按范畴特色分
仁学礼学理学心学性学易学道学实学事功学义学
按地域特色分
鲁学洛学蜀学闽学临川学派浙东学派泰州学派
编辑本段]
详细分支学派
程朱学派崇仁学派船山学派春秋公羊严氏学派春秋公羊颜氏学派慈湖学派次仲学派存斋晦静息庵学派大夏侯氏尚书学派大小戴礼学派大兴二朱学派钓台学派定□学派定川学派东发学派东莱学派东林学派东原学派东整学派东樵学派端临学派尔雅学派二江学派二曲学派二万学派范吕学派范许学派方耕学派费氏易学派丰芑学派伏氏尚书学派高平学派高氏易学派萧同学派晓庵学派功利学派古灵学派古论语三家合一学派古论语学派古微学派古文经学派古文尚书学派关学漆雕氏儒学派漆书尚书学派齐论语学派齐诗学派广平定川学派广平学派龟山学派韩诗学派韩氏易学派汉上学派汉学和靖学派河东学派鹤山学派横浦学派横渠学派衡麓学派恒斋学派胡学湖湘学派华阳学派槐堂学派淮南九家易学派晦翁学派兼山学派健庵学派江右王门学派介轩学派金华学派今文经学派荆公新学景迂学派静明宝峰学派静清学派静修学派静庵学派敬庵学派(张伯行)九峰学派考亭学派馀山学派□山学派葵园学派兰皋学派朗夫学派乐学派春秋公羊胡母生学派乐正氏儒学派理初学派里堂学派礼经高堂氏学派丽泽学派梁丘氏易学派临川学派刘胡学派刘李学派龙川学派娄山学派庐陵学派鲁论语学派鲁诗学派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