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章 老子(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十章 老子(下) (第3/3页)

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11、圣人辞世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编辑本段]

    老子后裔

    李宗(李耳子,魏将,封于段干)

    李注(李宗子)

    李宫(李注子)

    李假(李宫玄孙,仕于汉孝文帝)

    李解(李假子,为汉胶西王刘昂太傅)

    编辑本段]

    老子文化

    老子的着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着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着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尼采曾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着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着。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着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着之首。

    编辑本段]

    道教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编辑本段]

    口语用法

    词语解释

    【名称】:老子

    【拼音】:lǎozi

    【注音】:ㄌㄠˇㄗㄧ

    基本解释

    ◎老子lǎozǐ

    laozi]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后隐退着《老子》一书。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做“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子lǎozi

    (1)father]∶父亲

    (2)i;me]∶老年男子的自称。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

    详细解释

    释义:(1).老年人自称。犹老夫。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康曰:‘此自老子与之,亭长何罪!’”《晋书·庾亮传》:“老子於此处兴复不浅。”

    【示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吴江观雪见寄》词:“老子旧游处,回首梦耶非。”《水浒传》第二六回:“老子不曾有些礼数到都头家,却如何请老子吃酒?”

    释义:(2).对老年人的泛称。

    【出处】:《三国志·吴志·甘宁传》“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指曹操)否?’”唐白居易《晚起闲行》诗:“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

    【示例】: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如今老了,人家就叫我做东堂老子。”

    释义:(3).父亲的俗称。

    【出处】:《宋书·孝义传·潘琮》:“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邮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

    【示例】:鲁迅《彷徨·在酒楼上》:“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释义:(4).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人亦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

    【出处】: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子办正事,你这不点儿大的小东西,也要来打岔。”

    【示例】:巴金《憩园》十二:“你敢动一下,老子不把你打成肉酱不姓赵!”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老子这张嘴么,就这样,说是要说的,吃也是要吃的。”

    释义:(5).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耼,故亦称老耼。着《道德经》五千言,亦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着作。

    释义:(6).古星官名。

    【出处】:《晋书·天文志中》:“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错乎五纬之间。”

    【示例】:《晋书·天文志中》:“老子星色淳白,然所见之国,为饥为凶,为善为恶,为喜为怒。”

    释义:(7).方言

    “老子”在四川话中用得相对较多,属于第一人称,代表“我”,用意是侮辱对方,指自己是对方的“老子”,即爸爸,目前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地也多有应用。在网上传播得较广泛,许多网民在生气时用来发泄,长辈对小辈应用该词是居高,有时感觉亲切友好而自然,小辈或平辈之间应用居高显然是一种伦理的颠倒,则属一种脏话。

    16977.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