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七章 孔子(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七章 孔子(上) (第2/3页)

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在条件具备时,有关方面应向联合国“申遗”。

    台湾地区的董金裕介绍,古代的祭孔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礼”,即在礼仪、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规程,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仪式的时间、接纳女性参加祭孔;“春祭”则融进了更多的时代特点,采用年轻人比较能够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学。

    一些专家指出,在当下复杂的文化背景中,儒学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并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困难程度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学的普及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彼此了解,孔教是调和的一种价值观。他认为应该用协调的方式推广儒学,而不是一种说教的方式进行。

    与会专家相信,我们在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像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孔子是中国的,儒学是世界的。

    孔子为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子临川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编辑本段]

    【家世家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商王祖辛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商王祖丁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商王阳甲商王盘庚商王小辛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商王祖庚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纣)微子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闵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胜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伯夏

    -父叔梁纥

    -孔子

    -子孔鲤孔子雕塑

    -孙孔伋

    -曾孙孔白

    -玄孙孔求

    -六代孙孔箕

    -七代孙孔穿

    -八代孙孔谦

    -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孔忠

    -十一代孙孔武

    -十二代孙孔延年

    -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被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孔融,北海太守、汉太中大夫

    -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

    -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任、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烜、孔昭焕(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鎔、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

    -第77代衍圣公孔德成(1920年生)

    -第78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维益

    -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

    -第80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佑仁

    -第80代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编辑本段]

    【生平年表】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