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六十一章 羌族(下) (第1/3页)
编辑本段]
1.民间口头文学概况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羌族民间文学是羌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族人民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羌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兼有,还有独具特殊的史诗和民歌,等等,从而成为羌族人民集体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
情歌。羌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酒歌。羌族民歌里特有的一类传统歌曲,有的地方叫“唱酒戏”、“唱酒曲子”,一直逢年过节或婚礼、生日喜庆之时演唱。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时的主客合唱或轮流对唱,多以羌语演唱。如《开坛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领唱,众人合唱或宾客齐唱。唱《开坛酒歌》必须按羌族传统礼仪排坐,围住咂酒坛子,由长者致祝酒辞后开唱。传统酒歌大多节奏缓慢,旋律优美,音域不宽。此外,情绪激昂之时,歌者还可以演唱部分与饮酒环境及宾客有关的民歌,前提是必须顾及饮者中每一个,尤其是辈分较高者,所唱之曲必须庄重、严肃,以尊重长者为前提。如无长辈,则可演唱一些幽默诙谐的曲调。最著名的酒歌有《西呀拉沙》、《哦纳依哟》。
此外,羌族还有时政歌(《卡普歌》)、喜庆歌(《羊角花儿四月开》)、丧祭歌(《永别歌》)、劳动歌(《江得里学》)、号子(《改土拉石号子》)、山歌(《薅草歌》)、新民歌(《宪法带着幸福来》)等歌曲。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内容上讲,它称得上是一部优美的叙事长诗;从其社会效果和历史影响来看,它还具有浓厚的神话史诗色彩,对羌族族源、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较高的价值。《泽其格布》对发动战争的泽其格布极力规劝、谴责,体现了羌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羌民族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呼声。
除上述两部史诗外,羌族民间还有神话传说《洪水潮天》、《九顶山的来历》、《人的由来》(《雅呷确呷·丹巴协惹》)、《蒙格西送火》、《大地的形状为什么不同》、《白石神》(与《猎人海力布》情节很相似)、《粮食的来历和丢失》、《山沟和平坝的形成》等,寓言故事《小鸡报仇》、《荞子和麦子》等,人物传说《黑虎将军》、《打蟒英雄苏蟒达》、《阿巴格基》等,幻想故事《普格错降雨》、《咩咩格兜吉物》、《木巴奈何不得五兄弟》等,地方传说《萝卜寨的传说》、《禹背岭》等,动植物传说《豹子出世》、《若摆求婚》等,民间工艺传说《口弦的传说》、《羌笛的来历》等,风俗传说《尕尔补洞》、《羌族碉房为什么修三层》等,宗教传说《端公戏道士》、《释比成仙》等,民间降妖故事《牟和热》等,此外,羌族还有诸如《萨朗姐》、《玉花姑娘》、《木依和格基》、《“衍经足”和“眼睛足”》、《后悔的火鸡》等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渴求,还有《龙坪事件》、《十个红军歼敌一个营》等革命战争传说。
编辑本段]
2.现代书面文学概况
羌族现代文学基本上是用汉字完成,主要是书面文学。从解放至尽,羌族现代文学反映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在民族文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解放后到1978年这段时间是羌族现代书面文学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对羌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比较多,一些新的文学创作开始萌芽。1978以后,新一代接受过高、中等教育的羌族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开始走向繁荣。较为著名的作家有写出中长篇小说《年轻的石包老汉》、《头帕》、《沉重的大山》等的叶星光,写出短篇小说《第十任厂长》、《飘逝的花瓣》等的谷运龙,还有木勺爰剑、梦非、何健、程玉书等羌族诗人。朱大录的散文《羌寨椒林》还荣获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羌族现代书面文学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记述了羌区这50来年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书面文学将不易保存的口头文学以文字(虽然是汉字而不是羌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护了民族文化,同时又让年轻的羌族人能在民族精髓的熏陶下得到健康的成长。
编辑本段]
(三)“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与清角声不在一个乐句里或一个乐段里同时出现,并且只有以宫、商、徵、羽4声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4种调式。民间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声调式音阶较少,一般都是通过以五声调式音阶或六声调式音阶进行交替及转调形成的七声,因而使用七声的歌曲仍具有五声调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萨朗”有“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此舞在羌区最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娱性舞蹈。“萨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该舞可在室内外进行,男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