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后备干部 (第2/3页)
部属,他们更是对他奉若神明。“张市长这人可真是位好领导啊。他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候帮我们承担责任,对我们的有些事情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他们由此对他感恩戴德。
对于领导来讲,水平的高低在部下的眼中并不是很重要的,只要他能够在关键的时候能够站出来承担责任、在利益上充分考虑部属的得失那么他在部属的眼中就会是一个好的领导了。
张海的表达能力较差,人们发现他几乎没有脱稿讲过话。甚至有时候即使使用稿子也会出错。
当然,他还没有到传说中的某位领导在大会上念稿子时出现的那样的笑话——“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抓实干,认真搞好妇女……,”这时候翻页过去才发现后边有“工作。”二字。
“这是大智若愚。”。人们对他口齿的木呐给予了充分地理解。
张海的仕途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顺。
他在大学毕业那年正值省委组织部在高校选拔部分学生到基层工作。由于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是实行的计划分配制度,学生的去向完全是在人为地控制之下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上面根据每个高校当年的毕业生人数给予同等的单位数量,同时还提供了每个单位的具体名称和用人数量。至于什么人到什么单位那就完全是靠学校的当权者的意见了。
张海在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分配去向极度失望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省委组织部下达到各个高校的关于选拔部分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那个计划。他当时的决定源于他的对政治的最原始的敏感。因为当时省委组织部的那份文件上注明了几个字:作为后备干部予以培养。
张海在那份申请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由于当时的绝大多数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所以他的申请非常轻松地就被通过了。学校为此还在毕业生分配公布大会上对他进行了表扬。
他就这样到了一个非常偏远的县的一个非常偏僻的乡当了副乡长。
张海工作的那个乡非常的贫困。
“我那时候就像一个农民一样。”。他后来对别人描述自己的那段工作经历的时候常常这样说。
由于那个乡不通公路,所以他每次到县里面开会的时候都是使用乡政府的唯一的交通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