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辩黛丽雅 (第2/3页)
是写到了这位胡身汉魂的北魏孝文皇帝,而那位忍辱负重的冉闵却没有被史官与这位南北朝第一名君拓跋宏共同列入这个伟绩当中。
这个也许与元朝,清朝的史官们有所联系:
“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北方终于在公元439年实现了统一,结束了百年混战。随后的北朝在拓跋宏汉化改革之后,带动了中华文明前进的步伐,给古老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元朝和清朝,他们却想要把华夏推入牧场,所以为了更好的统治汉族而同时又不让自己的民族融入汉族,元清两朝实行的是所谓的“民族交流”而不再是北朝的“民族融合”。近代有些人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说不清冉闵杀胡的原因,一味破口大骂冉闵是屠夫,是历史的罪人。中国汉族的展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鲜卑汉化,的确是重要的一页。至于,满清和蒙元,他们与汉族的融合则是凤毛麟角,远远比不上北魏鲜卑。但是北朝的民族融合却是个遮挡不住的事实,元朝,清朝的统治者是难以混淆视听,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只好迫于无奈地记载了那个有着仁义盛名的拓跋宏。但是冉闵却被近代的某些别有用心的学者们丢进了垃圾箱。从此,这也就使得很多不仔细研究历史的人,盲目地以为冉闵只是个屠夫。”
可以说,如果没有冉闵的壮举,就很难有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中原地区的展形势或者是北方汉族融入了五胡各族之中,或者是胡汉各族继续相互地厮杀,睿智的孝文皇帝也就难以意识到融入汉族的重要性,哪里会有什么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如果没有冉闵,中原的历史将会继续黑暗!
然而近代有些人却给冉闵戴上了破坏民族融合的帽子,实在是荒唐!唐朝的历史就足以证明这一举措的荒谬!安史之乱的结局是如何?
隋唐两朝的胡文化不可谓不浓,但唐朝的时候,鲜卑人已经消失了,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了北方的汉族。你们说说北方当时汉人多不多?经过了五胡乱华后,汉族依然能够成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流,冉闵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
冉闵被东晋政权暗中勾结慕容鲜卑在廉台决战时击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胡汉双方的御用史官将冉闵写成了屠杀者!冉闵的功绩被歪曲!使民族融合也蒙上了阴影!
由于冉闵的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的史学家把冉闵大骂一顿。在史书上没有人为冉闵正义直言。而后代又缺乏资料,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某些太监史学家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冉闵当时的政策是顺应民意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那些穿者兽皮。吃着生肉的野蛮部落。哪里懂得礼仪廉耻,生命的价值。入侵印度的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趋势。印度的种姓制度大家都知道吧。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国人。冉闵天王招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汉军威武!!汉军威武!!大小胡寇四散而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方才免于重捣古印度人之悲剧。
在火焰塔以及满清人所写的正史和里。都有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