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前往陇右,大唐国家监牧基地 (第2/3页)
外交通的需要,唐朝建立了完备的馆驿制度。从长安通往全国各地的主要交通线上,每隔三十里设一馆驿,以传送公文,迎送来往官吏。当时唐朝有馆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水驿二百六十所,水陆相兼驿八十六所,依照馆驿在交通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等级供给一定数量的驿马。按规定京师都邑亭驿配马七十五匹。诸州县馆驿配马分为六等,一等六十匹,二等四十五匹,三等三十匹,四等十八匹,五等十二匹,六等八匹。地形险峻,道路崎岖和江南岭南等地区不宜大马奔驰,配备蜀马。
同时,唐朝还有递驮制度,需要使用大量马匹。例如《唐六典》载:“凡亲王入朝,皆给车牛驮马,车牛六十乘,驮马一百匹。若大妃回来,加车牛二十乘,马二十匹。”
唐朝的驿马用途日益广泛。李肇《国史补》说:“杨贵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於道。”由于滥用驿马,驿马耗损也非常严重。反映了唐朝统治者对驿马的高度重视和驿马在交通中的重要性
李恪与李泰齐头并进,一路看着闪光风景,互相谈论,不觉都十分地舒心。
“罽宾国于贞观十一年,遣使献名马,父皇嘉其诚款,赐以缯彩。贞观初年,那匹大宛名驹所产之马,父皇更是重视,如今,四弟一下子就弄来如此多马匹,嘿嘿,怪不得父皇会送出长安了”李恪与李泰闲聊着,又说到了大唐对马的态度等。
李泰用手指在鼻息下放着,淡淡一笑“这么多马,亦于事无补啊,我大唐数十万马匹,也仅比那些部落状的个别游牧民族多罢了,他们可是差不多全民皆兵啊”
李恪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大唐一惯已骑兵为主力,若是少了骑兵,则,未必能如此强大啊”
正当二人说得正起兴,一匹白色宝马伏着一位身穿胡衣的美丽少女跑上前来,“三哥,四哥,你们在说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