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5、中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05、中海 (第2/3页)

涌入,至20世纪初,中海成为当时天朝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民国建立后,中海道撤销,设立沪海道,1927年设特别市,现为天朝四个直辖市之一。

    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县、宝山县等10个县划入中海,中海面积扩大了10倍。中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在1990年经由中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三角图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中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中海港最古老的船舶,它象征着中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展示了灿烂辉煌的明天;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chūn盛开的白玉兰。

    中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吴的时候。商末周朝先祖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其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东奔江南,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姬姓诸侯国——吴国的历史。吴地历君主25世。共740年,出孙武、伍子胥等名将,专诸、要离等刺客,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勾吴曾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五战五捷入郢;于艾陵之战击败齐国;以如火如荼之势伐晋。有黄池之会。但由于吴人常年极端好战、穷兵黩武,最后亡于南边来复仇的越。吴灭后,中海地区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后成为楚chūn申君的封地。回望勾吴。《吴太伯世家》是《史记》世家的第一篇,海上吴韵三千载,它以一个文明烙印的姿态永久地流传下来。

    chūn申君名叫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来吴国的地方。《越绝》记载他在吴地兴修水利。当地人对他很尊重。chūn申君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也就是今天的“黄浦江”。在今天中海西南地区,形成了中海最早的市镇,又称为“申城”。这是中海地区建城的开始。

    秦灭楚以后,在申城设立了海盐县,归会稽郡管辖。后来海盐县治几经变迁,申城也几经兴废。到了三国时期,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海盐县北部重镇。这样。中海地区的发展从原来的申城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地稳定了下来。晋时松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沪。也成了华亭地区的地名之一。东晋永嘉南渡,晋室南迁,江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到了隋朝的时候,华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规模。终于在唐天宝十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这时华亭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rì益发达。宋宣和元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rì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贸易中心由青龙镇转移到华亭县东北地区的中海浦,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中海浦西侧,便称“中海镇”。中海镇逐渐取代了青龙镇,成为华亭县最大的市镇之一。元朝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元朝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以上海镇为中心,析华亭县部分,建“上海县”,上海县县治在今黄浦区,这是中海市区建城的开始。华亭、中海两县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成为元代中海地区的双子城。

    明宣德五年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南直隶,中海县归南直隶松江府管辖。到了明代,中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中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松江府地区,成了明代天朝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经济发达,农业兴旺。有“苏松税赋半天下”之称。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中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康熙六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中海属江苏省下辖的苏松太道的松江府。江苏海关由云台山移来,江海关总监由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在清代初期,中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因此。雍正八年设苏松道,驻松江府中海县,雍正九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乾隆六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中海县并兼理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