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有多少事可以重来 (第2/3页)
一看,赞道:“好笔,福州文祥笔,号称‘仙人掌上玉芙蓉’,选用优质黄鼠狼豪,共6大类120余道工序,算是笔中上品。”
“好小子,还什么都懂一点。老方,你怎么教育孩子的,一定要教教我!要不拿我家丫头跟你换换?”
“哈哈,方樾刚一识字就开始拿毛笔玩,五岁正式习字,这些年我教他很少,都是自己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书,看的人都傻了,可不敢跟小肜比……”
三人围了过来,方樾挥毫泼墨,运转如飞,起承转合之间轻重有度,时缓时急,一个大大的“永”字瞬间跃然纸上,墨香如旧,余韵悠长。写字时的方樾看上去比平时沉稳许多,双目低垂,神情凝重,年少的脸庞稚嫩中带点成熟,青涩中带点沧桑,一个人的功底是藏不住的,一握笔,一写字,那种渊嵉岳峙的气度,没有二十年苦功是做不到的。
在场的三个人中,胡宗道大老粗一个,可以忽略不计,方析文是逼迫方樾练字的罪魁祸首,虽然见他气势大胜从前,可字迹风格隐约可见,倒也不曾多想,只觉得不经意间,方樾已经写的一手好字;最惊讶的就是林安堂,就实力来说,这里众人中属他水平最高,可正因如此,他才对方樾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造诣感到奇怪,却不知这是方樾前世里练了20多年才拥有的实力。
林安堂先是惊讶,仔细一看又十分的疑惑,再看却觉得不可思议。方樾临颜体,从字的间架中就可以看出,这毫无疑问,颜真卿的字有骨有肉,绵里藏针,学其形易而得其意很难,方樾的字已得颜韵三成,可算很了不得。但这个永字,却在整体布局上完全打破了颜体的即成风格,该恻锋起笔的那一点,方樾用的是回转起笔,该顿压收笔的那一捺,他却用直收,另外浓妆淡抹之处也于传统不同,给人的感觉新鲜又怪诞,虽然刺目,却也似乎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永字八法,似易实难,练这个字我就用了三个月。五年后自我感觉略有小成,再看这一永字却觉得可恨,它虽然是初学者触碰书法境界的必经之路,却也将人的见识局限在方寸之间,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就是一道墙,堵住了后来者的脚步。古往今来所有大成者,无不是最终破墙才能得道,林叔叔你看,我在这里、这里,”方樾指着宣纸上的字,平静的说:“加入自己的见解,虽然这样让字看起来丑陋,却改变了我书写时的心情,不再是因字成字,而是因兴握笔,为趣研磨,虽然说不好以后会不会成器,可我有预感,这样下去再过十年,我肯定能在林叔叔之上。”这番话有八成是在忽悠,永字八法在后世争议很多,在此时因为传播途径的匮乏,却不见得有多少爱好者知道,方樾当然不是在五年后就开始求变,而是十五年后,求学于一书法名家,才开始略有改变,但成效不大。
林安堂被方樾说的有点发呆,好一会才问道:“你见过我的字?”
方樾指了指墙上的一幅行书,说道:“龙吟虎啸,凤翥鸾翔,大丈夫之气象;蚕茧蛛丝,蚁封蚓结,儿女子之经营。落款云台居士,这不就是叔叔您么?”
“哦,这是怎么说?”林安堂心中震惊,疑惑的问。
方樾抿嘴一笑,指着水晶帆船说:“林叔叔好糊涂哦,这上面不是说:‘祝云台居士鱼跃龙飞鹏程得志’,不是您是谁?”
林安堂再不知说什么好,呆看着方樾默不作声,老胡也被震的立在旁边瞠目结舌,刚才方樾论书法时他还不以为然,可看到他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十年后赶超林安堂的豪言,也不由大感惊异。唯一镇定的是方析文,毕竟这一段时间,方樾已经给了他太多惊喜,比起分析拖厂案里的世道人心,这些不过是数黄论黑,寻章摘句而已。
上阵父子兵的古老俗谚立时发挥巨大作用,方析文上前一步,诚恳的说:“从书法看世事,一理通百理明。林大哥你困于局中,外有孤军之虑,内有萧墙之忧,若肯在此时入场,正是破解当前困局的最佳时机,厉害关系,得失利弊刚才咱们已经说尽,正如方樾所说,穷则变,变则通,江州虽然浪起cháo涌,可也正是推到那堵墙的时机。况且也不是不合程序,安排老胡参与吴华案,不是为了徇私,而是防止别人使坏,至于案情真相,一切以调查为准,绝不二话。”
林安堂坐在椅子上,看了一眼方樾,方樾正在摸着水晶帆船,上下打量,口中还啧啧有声,怎么看怎么是个孩子,可是……
方析文的话其实说服不了他,谨慎是他做官的第一准则,没摸清状况是绝对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