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二回 冷月空照万重山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二回 冷月空照万重山4 (第2/3页)

我无彼”,然而事物的区别,概念的相对相存,这些都是人心的作用,真实世界果真是如此么?

    如老子《道德经》揭示,世界其实有两个,一个为自然世界,一个为人心世界,后者依靠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意识等等感官建立,不过是前者的投影罢了。道德经开篇言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并不是说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从“无,有”这两个名相(概念)中诞生,而是指人心认识世界的过程,必定经过“无,有”两种初始阶段。

    一旦婴儿理解了概念(古籍中将概念称作‘名’),哪怕仅仅是一个“吃”字,一个“妈”字,或一个“我”字,甚而更简单的感叹词“啊哦咦”的含义......那么他的心境再也不是混沌一片,也就从“无”的阶段过渡到“有”的阶段了。此后,更多概念掺入进来,相对的万物在心中确立,“有名为万物之母”,纷繁复杂的人心世界便产生了。人类,其实是活在一大堆概念之中,活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与真实的自然世界相隔离,被诸如“胜负,苦乐,爱恨,”等心念攀缠,越求解法越是陷入,知识越多越是烦恼,最终仍免不了在十丈红尘中“方生方死”,身灭而魂散。

    所以“有知”便是修道者的大忌,庄子曾用一个寓言说明:太古时南海之帝称“倏”,北海之帝称“忽”,zhōng yāng之帝称作“混沌”。某rì倏,忽两帝到混沌家中做客,主人相待甚厚,倏忽心怀感激,yù思报答,又见混沌无眼耳口鼻等器官,无法感受外界的绚丽jīng彩,于是就用斧凿在他头上凿出七窍,经七rì凿成。外部世界经由感官呈现于心内,混沌不再混沌了,与天同寿的zhōng yāng之帝竟然立即倒地而死。

    失去自然必然导致死亡,因为自然原本不生不死,若能将人心归同于自然,即人心世界与自然世界合二为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