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八章 隐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一八章 隐户 (第3/3页)

乌爱农带着张迈骑马至张掖河上游,然后问道:“大将军。张掖观田,顺水而下最好,不知大将军能上筏不?”因西北人多是早鸭,所以他有此一问。

    张迈笑道:“不怕,我会游泳。”

    便上了船筏,左箭营、右箭营在两岸护行。一路看下去,两岸果然都是膏腴之地!乌爱农一路指着道:“此皆上等田亩。所费人力省而所产多,一亩可得二三石。数里之外,离河较远者,有田,至其夹于止  石沙丘间者。则为下田。”

    这时已经入秋,若种冬小麦。现在也可以开始忙了,然而但见两岸农田上渺无人迹,张迈问道:“怎么没人劳作,是你们把人都赶走了么?”

    乌爱农忙道:“不是。那些人或许已死。或许正在大将军的奴营之。”

    张迈一奇,问道:“奴营?”

    “是。

    ”乌爱农道:“这张掖河沿岸上等良田,本来是我汉家所开  自回讫人来后就都被他们占了,或者辟为牧场,或由其族能种植者耕种,或者自选农奴耕种,得为他们选者。皆亲回讫者,到是我汉家百姓,全部被赶到偏僻荒芜之地去了。秋银西犯与大将军作战,已带走了许多人丁,其后老朽揭竿而起。凡亲回讫者,或杀或逐,是以大将军如今见不着人。”

    张迈道:“这么说来,如今这沿岸良田已尽成无主之地了?”

    乌爱农道:“正是。”

    张迈又问:“这些良田,是否都有造册?”

    乌爱农道:“这是甘州最大的余粮产地。自然一亩一分,都造册在档,张掖易主时,老朽已经尽数收取了。”

    古代生产力低下,下等田所产经常只够农户糊口,等田才小有盈余,必须靠着用人力少而所产多的上等田,才是产生“余粮”的最重要来源。因此统治者对上等田最为重视。张迈在疏勒是开过荒,种过田的,所以也明白这个道理。

    乌思礼当下就在木筏上跪下献策道:“大将军,若我军将士能不顾劳苦,就地屯田,一冬所种,来春可得粮草百万石,此大将军雄视河西之资也!”

    张迈笑道:“我自己也是种过田的,辞什么劳苦。”

    乌爱农大喜道:“若是如此”

    张迈却已经摇头道:“不过我不能就在这里屯田啊,我还另有要事,张掖耳沿岸的这片良田,必须另外找人来种。”

    乌思礼微为失望,张迈已道:“此田本来是我大唐所有,被回讫人窃据,如今物归原主,自然便当尽数辟为公田。思礼,我说,你给我拟授田令。”乌思礼忙应道:“是。”取出笔墨纸砚以及小几,就在木筏上待命。

    张迈道:“从明日开始晓谕甘州全境:所有男,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即可到甘州城门登记造册,凡能为唐言、姓唐姓、取唐名者,便有机会得到这张掖河畔的上等良田耕种,得授田亩若干,每年收取税赋若干,其余归其养家。”对乌爱农道:“挑选授田者的身体、家庭标准,我会让薛复制定。至于应纳税赋比例,你可与慕容老将军参详琢磨,当使得到授田之农夫不至过重,而使国家税赋得以确保。”

    乌爱农先是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心道:“这不是唐朝赖以开创盛世的授田之举么?”大喜之余,欢呼道:“大将军英明,大将军英明!如此一来,则是宫搜隐户于授田之了。”

    张迈一笑,道:“这也不算什么英明,前人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咱们不过是师法先贤罢了。”

    便在这时,有快马驰至河边。扬动旗号,一艘小木筏荡了过来,信使在筏上跪禀:“凉州折通氏,似有异动!”

    出院了,谢谢兄弟们这段时间的支持!看到过去几天好像每天都有人打赏。心里那份感激啊!无法言喻。

    好吧,从今天开始恢复更新了,同时求一下月票。

    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