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谏草未焚 (第2/3页)
扶社稷将倾之危;外,定强盟、收顺藩这是列土分茅之功啊!国朝中兴气象大著!夏赏五德,爵以劝功。古有明训。朝廷不宜因循,若酬以王爵,则人心振奋,天下大治!”
这一段话,被宝廷的追随者们奉为圭臬,到处宣传。
若有人说什么“异姓不王”,这班闲散宗室便会群起攻之:“关三既入玉牒,用黄金带,就是地地道道的宗室,怎么还能说是‘异姓’?你这么说。居心何在?”
异议者立即闭嘴。
关卓凡那一的功赏,虽然没有跳过贝勒,直接晋郡王,但是。“一切礼仪制度服用起居,皆用多罗郡王例”,就是说,无郡王之名,有郡王之实“郡王待遇”。
另外,宝廷说的“夏赏五德。爵以劝功”,直接叙进了上谕之内,还有,也是更重要的,上谕非常明确的说道,“朕考诸前史,军兴海外,未睹为将者勋业如贝子之烈也”,“虽锡以王爵,朕何惜之?”只是,“唯贝子素谨慎谦退,若骤显其于王位,必不克副其盈满畏惧之初意,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个,“朕甚闵之”啊,只好先委屈贝子,先干一段时间的多罗贝勒再说啦。
这道上谕,话里话外,都是承认关卓凡确实立下了“列土分茅之功”,关卓凡日后晋郡王、晋亲王,底子就是在这里打下来的。
某种意义上,于轩亲王,宝廷是有“拥立之功”的。
现在,宝竹坡显然打算立一件更大的的“拥立之功”这个“拥立之功”,大得足以上天了!
若荣安公主真的登了基,这份“拥立之功”,值得一个殿阁大学士吧?
富贵险中求,有人模范于前,有人怦然心动了!
还有万藕舲,那是多么中庸、多么谨慎的一个人,怎么就会答允替宝竹坡代奏这个匪夷所思的折子呢?听说,刚开始的时候,万藕舲是一口绝的,不晓得宝竹坡说了些什么,万藕舲就心转意了?是受了极大的好处呢?还是受了极大的压力?
好处也好,压力也罢,说到“极大”,就不是宝竹坡自个儿能拿得出来的了,那么,会不会是
就是说,这个折子,不是宝竹坡自个儿一人的心血来潮,而是
无论如何,先搞清楚他到底说了些啥!
一帮子闲散宗室,约齐了找上了宝廷:“竹坡,拜读大作!”
刚开始的时候,宝廷还是矜持的:“这个,古人有‘焚谏草’之义”
“嗐,你还‘焚’什么‘谏草’?”一个叫做常宁的说道,“你现在是‘谏草未焚,已出都门’了!整个北京城,朝野上下,谁不在议论这个事儿?不对,应该说,‘谏草未焚,遍传全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