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零二章 不寒而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零二章 不寒而栗 (第2/3页)

  关卓凡一点点、一步步,将“恭系”分化、瓦解,将恭系的地盘,一块又一块,拿了过去,将“恭系”的人,一个又一个,从原来的地盘上,或者“俘虏”了过去,或者驱逐了出去,整个“恭系”,被他一口又一口地吃了下去,恭亲王本人,也终于被彻彻底底的赶出了政府!

    虽然不情愿,但形势比人强,文祥最终也接受了这个现实。他也承认,一山不容二虎;也承认,对于国家而言,关卓凡是比恭王更好的选择;也承认,如果关卓凡秉持两红旗的“中庸”的政治原则,很多事情就办不下来,譬如,改革八旗,改土归流,等等。

    可是,今天的情形,让文祥觉得,关卓凡对待恭王,未免“狂飙突进”的太过分了!

    文祥晓得,在嗣皇帝的人选上,“上头”和关卓凡,绝不会属意载澄和载滢因为他们是恭王的儿子,把载澄、载滢拎出来,就是走一个过场。

    同时,关卓凡也绝不会不晓得恭王对于“嗣皇帝”避之唯恐不及的本意。

    既如此,虽然过场不能不走,但如果肯与人为善的话,以关卓凡之能,怎么可能想不出更妥当的法子,体体面面的走这个过场?为什么一定要把恭王夫妇逼入如此难堪而屈辱的境地中?!

    恭王、关卓凡之间,虽然曾有龃龉,但恭王毕竟是有大功于国家的人,何况,两人还是事实上的翁婿关系!何至于勘磨至此?

    较之载漪出局之轻松、体面他还是“罪余之子”呢,就更加叫人替恭王不平了!

    文祥暗暗的吐出了一口长气。

    可是

    什么才是“更妥当”的法子呢?

    文祥的脑子,转了又转,一时之间,却是计无所出。

    他不由得苦笑了。

    还有,也是更重要的,既然不愿意立载澄、载滢,载治、载漪两个,又没有二次承继的资格,那么,难道真的要到仁宗一系之外去找嗣皇帝?

    这可是下下之策中的下下之策啊!

    如是,宣宗一系、仁宗一系,一定不会赞成。反对的力度会去到何等的程度,目下,包括当事人自个儿宣宗一系、仁宗一系的亲贵,大约都无法预料。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睿王那句“花多眼乱,大伙儿的心思,也跟着乱了”,可不是玩笑话!一旦帝系偏移过甚。不论嗣皇帝出于哪一支,其他的支系,一定不服气:彼此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你那一支能做皇帝。我这一支就不能做皇帝?谁的祖宗的功劳少过谁吗?

    什么,你“德才兼备”?哈,哪个封的?我还说我“天纵英明”呢!

    这个念头一起,就不得了了!想一想司马氏的“八王之乱”吧!

    本朝的情形,不同两晋。未必会走到那一步,可是,八旗彼此之间,离心离德,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才是最可虑的!

    还有,如果嗣皇帝将来食言而肥,跑去尊崇“本生父”,重蹈前明“大礼仪”的覆辙,那就更加热闹了!

    这几重状况叠加在一起。大清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真是略一思之,便不寒而栗!

    文祥思潮起伏,自个儿猛吓自个儿,不过,“不寒而栗”的,并不止于他一人。

    惊心动魄的场景过去了,沉重的静默之中,大部分的亲贵,过些味儿来了,不少人。都开始觉得心底隐隐生寒。

    不过,他们“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