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漂亮人物 (第2/3页)
“姐姐说的是,”慈禧说道,“王庆祺的资格虽然普通,不过,也许……师弟投缘呢?皇帝的向学之心难得!你们说呢?”
“皇帝的向学之心难得”?这话,可以理解成“皇帝一向不学好,难得他有主动向学的表示,还不赶快抓住”?
慈禧对王庆祺其人,并不了解,也并不十分放心。但是,更不放心的,是小皇帝的功课!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聪明勤奋的,有的都能进“县学”了;他呢,看一个挺简单的折子,吭吭哧哧,连断句都断不下来——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昨儿晚上,她和慈安反复商量,最后接受了慈安的主意:小皇帝主动向学的表示,确实难得,何妨拿这个王庆祺来试一试?就算教得不好,也糟不过目下吧?再说,这个王庆祺年纪轻、资历浅,一定不会像倭仁、徐桐那样子,板起脸来,照本宣科,小皇帝多半更乐意上书房,更容易学得进去呢!
关卓凡、翁同龢两个,都要比倭仁、徐桐年轻,讲的书,比之倭、徐二人,小皇帝却都更加听得进去,不就是明证么?
既然两位皇太后话里话外,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臣子的,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王庆祺入直弘德殿,大致就这么定了下来。
说“大致”,是王庆祺距踏进弘德殿的殿门,还有很重要的一关要过——两宫皇太后的“面试”。
翰林院接到军机处的通知,翁同龢守制,除了值弘德殿,其余的差使,一律撂下了,包括给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这个差使,暂时由翰林院编修王庆祺代行。
军机处仅派了一个章京,口头做的通知,已经是刻意低调了,但依然在翰林院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动静:这个差使,怎么会落到王庆祺这个小年轻的头上?
人们纷纷相互打听:这个王庆祺,是哪位大佬的来头呀?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面试”的时候,看到王庆祺的第一眼,两位“考官”就大出意外。
这个王庆祺,生的太俊了!
唇红齿白,剑眉星目,简直不用上妆,就可以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