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心障 (第2/3页)
么主张的,刑部的事儿,要听颖的;瑞芝生也不是不晓事的人;至于琢如,更不消说了。”
麟梅谷即麟昌,“梅谷”是他的字;“颖”是方鼎锐的字;“芝生”是瑞常的字;“琢如”,当然就是曹毓瑛了。
恭王的意思是,“会办五大臣”之,麟昌尸位素餐。可以忽略;其他四人,有三位都是“自己人”——阎敬铭是关卓凡的人不假。可是以三对一,何劳你宝佩蘅忧之深也?
对恭王的这个看法,宝鋆却大不以为然。
先说瑞常。
瑞常并非恭王的嫡系。肃顺当权,瑞常颇受打压。辛酉政变的时候,瑞常就站到了恭王这一边。两宫垂帘,恭王当国,瑞常复起,被派了门提督的要差。恭王的这个安排,主要还不是奖励瑞常“站对了队”,而是为了笼络蒙旗——瑞常是蒙古镶红旗人。
那个时候,关卓凡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左翼总兵,瑞常正是他的顶头上司。
瑞常虽然现已做到了协办大学士,但在京的蒙员,他其实算不得领袖。蒙员的领袖另有其人——的是倭仁,武的是伯王。
倭仁跟恭王是地道的政敌,和关卓凡的关系,却颇为**。按理说,关卓凡办洋务,激进之处,比恭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倭仁守旧,两人应该水火不相容才对。但不知关卓凡使了什么手段,倭、关二人,同在弘德殿“行走”,却处得相当不错。倭仁对关卓凡给小皇帝讲的书,甚至有“苦心孤诣”的评语。
安德海一案,倭仁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关卓凡这一边。
关卓凡推行的政策,有很多肯定是倭仁不以为然的,但他很少表示明确的反对,基本上都是保持着沉默。
而伯王,众所周知,和关卓凡走得很近。伯、关的关系,远比伯、恭的关系要来得密切。
更重要的是,瑞常本来就不是锋芒毕露之人,升了协办大学士之后,性情愈加内敛,平素小心翼翼的,一副谁也不得罪的样。也是,他的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