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三零章 兄弟阋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三零章 兄弟阋墙 (第2/3页)

力不从心。相反,“雄藩”们,特别是几个外样大名,如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却愈来愈强大,此消彼长,天皇开始不听话了。

    究其竟,不过是对于天皇来说,外边有了强援,可以拿来平衡幕府的势力;对于“雄藩”来说,可以挟天而向幕府要求更多的权利。

    比如,贝里“黑船来航”后,永嘉七年,即1854年,日本和美国签的《日米和亲条约》,也即《神奈川条约》,根本就没经过什么“天皇敕许”;但到了安政五年,即1858年,要签《日米修好通商条约》的时候,众议汹汹,幕府觉得自己一家吃不住劲儿,就跑去找天皇签字。

    没想到孝明天皇闹起了别扭,死活就是不肯签。最后幕府没法,时任“大老”的井伊直弼,在没有天皇“敕许”的情况下,硬是和美国人签了约。结果舆论哗然,政敌借此群起攻之。井伊直弼乃兴起“安政大狱”,大肆打压反对派,也因此种下了日后“樱田门之变”被刺杀的肇因。

    所以,这个“天皇敕许”,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特别是第二次长州征伐,和第一次征伐长州颇有不同。第一次征伐长州,是因为长州藩进攻皇宫,地道的“乱臣贼”,幕府讨之,师出有名;这一次颇有人以为师出无名,不能算是“义师”,更何况还要向外国借兵?那不成了“里通外国”了吗?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要拿到这个“敕许”。今时不同往日,如果没有这个东东,长州藩更可高呼:“幕府才是乱臣贼!”

    看幕府的国书,言辞恳切,但谦而不卑。里边自称日本为“小国”,而称国为“大国”。关卓凡微微一笑,心说这个言下之意,是、日只有大、小之分,没有上、下之别,日本不是国的藩属,两个国家是平等的。

    再看德川家茂的亲笔信,自称“弟”,极美关卓凡之功勋,表示要和贝同心协力,奠定两国兄弟邦谊万世不易之基。

    关卓凡想,是大国小国还是上国下国,是哥哥弟弟还是老儿,咱们打完了仗再说吧。

    接见日本使团之前,关卓凡先听取了徐四霖的汇报。

    徐四霖从日本一路陪着使团过来,海路反复,风波出没,人是更黑也更精悍了。

    “我和使团启程的时候,德川家茂已经到了大阪,建立了将军行辕,开始筹备征长事宜。德川庆喜则到了京都,出任‘禁里御守卫总督’,负责掌握上方情势。可以说,现在的幕府,已经从江户搬到了畿内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