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三章 廿六探花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一三章 廿六探花郎 (第2/3页)

么会买左季高的账?更何况沈葆桢是福建本地人,闽人办闽事,这个福州船政局,外省籍的人,以后还能插得进手吗?

    左宗棠说道:“既如此,我听贝的――哪一位适合坐这个位呢?”

    关卓凡沉吟片刻。说道:“我想到一个人,咱们一起参详――张香涛。”

    张香涛,张之洞。

    *

    *

    左宗棠举荐张之洞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个消息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轰动。

    大家晓得左宗棠的后面是关贝,可是。关贝怎么可能属意张香涛呢?

    还有许多人在问:张香涛是谁呀?

    同治四年,即1865年,此时的张之洞,年纪:二十岁,职务: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出身”倒是很好,同治二年――两年前,进士第三名探花,后即授翰林院编修,算是地道的“少年清贵”了。

    可是,这点资历,和福建船政大臣比起来,就啥也不是了。船政大臣**于督抚,直接听命于枢,福建的藩司为其“提调”――即是说,闽省的副行政长官都要为福州船政大臣打工,这可是一个督抚级别的人物才有资格坐的位!

    这叫“开府建牙”,一个翰林院编修,一步踩到这儿,岂不是“一步登天”了吗?

    还有,船政是“新政”,是“洋务”,关贝怎么会找一个……翰林来办这个差使呢?

    因为反对新政的声音主要出于言路,所以“新派”、“旧派”,都有一个错觉:言路上的人最为守旧,抱团反对“新政”。

    因此,也开始有人批评言路“只擅空谈,不晓实务”,激烈点的,直斥“腐儒误国”,甚至“投畀豺虎而无所惜之哉”。

    之前,大家都隐隐地有个感觉,关贝天天盯着言路,言官也好,讲官也罢,稍不如意,便“啪”地一个巴掌扇将过来。翰詹科道,在他面前,动辄得咎,下面已颇有“关某人刻意钳制言路”的说法在流传了。

    现在,这个说法可站不住脚了!

    翰詹科道这些“清秘之地”立即热闹起来,人们毫不掩饰自己兴奋的心情,众"kou jiao"誉:关贝慧眼识英才!

    谁还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许多人心里**辣的,这下一位“英才”,会不会就是我呢?

    有原本反对新政的人,开始对新政“转变观念”了。事情明摆着,想走张香涛这条路的,第一,得支持“新政”――这不消说;第二,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