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九章 都到步军统领衙门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九章 都到步军统领衙门来 (第2/3页)

前。关卓凡就有了这个打算。带郑藻如赴美,除了他确实是合适的人才之外,还多少有“考察”未来驻美公使人选的意思在里面。

    郑藻如能够在彼时就成为驻美公使的备选,是因为,在原时空,他就做过国的驻美公使。不过,那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的事情。那个时候的郑藻如,已经将近耳顺之年了。

    原时空,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驻外使节,是本时空主持“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郭嵩焘。光绪元年。即1875年,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

    当时,为了这个事情,朝野内外,吵得沸反盈天;本时空,郑藻如出任驻美公使,却风平浪静,鸦雀无声。

    极其鲜明的对比。

    光绪元年,英国外交官马嘉里在云南被杀,英国声称“撤使、绝交、用兵”。清廷委曲求全,签署《烟台条约》,答应英人种种要求,其包括派出钦差大臣赴英表示“惋惜”――其实就是道歉,并出任驻英公使。

    这个活计找上了郭嵩焘。

    可是,这真不是个好活计。

    外国派使节驻华,已经被视为对国的侮辱,何况倒过来派使节驻洋?那不是“事鬼”吗?

    舆情汹涌,多有人痛詈郭嵩焘“汉奸”、“贰臣”,还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湖南士绅群情激愤,以为郭嵩焘大丢湖南人的脸,声称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要砸打郭宅。

    连亲朋好友,都认为郭嵩焘“有辱名节”,此行“徒重辱国而已,虽智者无所施为”。

    关卓凡想,这班人的逻辑真是“自虐”――洋人驻华,是对国的侮辱;那么华人驻洋,为什么不是对外国的侮辱呢?

    总之左右不能和洋人接触就是了。

    “马嘉里案”的背景下,失败者的“排异反应”,“套人”的嘴脸,淋漓尽致。

    关卓凡曾经觉得,英国人真笨,他们是真心希望清廷派驻公使的――可干嘛要和“赔礼道歉”连在一起?

    后来想想也无奈,不拿这个威逼,清廷又怎么肯派出驻外使节?

    现在呢?

    英国是“敌国”,美国是“盟国”。

    原时空派驻使节,是失败者表示“惋惜”;本时空派驻使节,是胜利者“敦睦邦谊”。

    这口气,就这么顺过去了。

    历史悄然转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