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武道进境 (第2/3页)
是很多儒生心乐陶陶的美事。
程杨二女。捐出三千两给华夏朝廷,让华夏官员每年在半醉楼操办‘敬师宴’。
捐出三千两,在华夏的积福保险里,成立‘状元红’保险,每年给入学就读的小孩一份提供保障,由以后每年的状元郎及录取儒生继续下去,形成传统,延绵流传。
尽管二女上交银两之时,每人仅剩五百多两,可是也远远超出任何的儒生,是所有人总和的一半还多。
徐陵几天一直很少理会儒生们,但是几乎天天都有大臣在他的耳边说起儒生的种种,惹得他大笑。对于商易和算学,徐陵原意是锻炼儒生们的**能力,但是没有想到二女竟然影响力巨大到将他们所有人都打成一股,集合众人之力来生财。
虽然个人的**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锻炼,但是他们现在肯定能够明白团结力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徐陵对于这种发展,也是乐见的。
华夏军本来就需要团结,或者说,汉人需要最多的就是团结,在汉人之,不缺乏聪明人,但是缺乏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徐陵种种举措,都是让洛阳人团结起来,只有‘洛阳人’或者‘华夏军’,没有很牛气的人,个人的力量再强盛,能力再优胜,也不可能抵得过众人的团结力量。
因为对于科举考试并不熟悉,华夏百官也只是处于摸索。
现在有了好的开头,那么他们的胆也更加大了些,而且有事不明还有圣王顶住,所以在徐陵诸多的摇头大笑之后,华夏正式开科设考了,分成‘为官、理政、治地、处人、贤学’五种,每五天考取一种,择优选用,然后再经过徐陵的立愿和对话,最钦点状元。
李唐的百官虽然探到如此的消息,可是一个个都傻了眼。
难道在长安,也要儒生们跑步和经商?长安可不比洛阳,如果儒生这样做,估计非常不能成为英雄,还会成为笑柄,而且大族大家,根本就不会让自己的孙参与经商之道。那可是让人相当鄙夷的‘食肉者’,是圣人不为的举动!
至于‘为官、理政、治地、处人、贤学’五种,仅得名字,没有参考标准,如何开科。
同时起步与华夏比肩同进那是不可能了,唐皇李世民决定明年必须大考。选取人才,也收拢天下人心。
如果没有状元科考,那么天下的儒生还不全跑到华夏去?
华夏之内,不但有免费的就读,还有散职薪金的收入,又得人尊敬,出路亮堂,状元千古扬名。诸多优势之下,李唐年年人才凋零,那离江河日下不远了。唐皇李世民决策,明年科考,分选状元头三甲。翰林大学士,进士十八,举人三十。标明录取人才数目,与华夏方面含糊不清相反,只要具有一定实力之人,想必都有进榜为官的机会,诱惑力同样让儒生们心动。
徐陵在初期,为了恢复战后的民生,着实努力了一把。
他天天上朝,处理大量的国事,又统一税收,甚至派出华夏军和官员下乡,听取百姓心声,大量接引百姓到大城的边缘安家,偏远村落统统清除。由国家支付工钱,农民和工匠们在秋收之后,大量地修整道路,又大量兴建商业区和学堂,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