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燕云乱 (第2/3页)
子必须迅速扑灭一方势力,否则定是三面夹击之态。现在皇帝驾崩,太子攻打幽州也就不需有什么借口遮掩,而派牛进达来幽州,正是最大的障眼法!
顾少卿心思极快,想的异常深远,却是越想越心惊,不自觉额头已然冒出了冷汗。他转过头,干涩的对范柏舟道:“范老,咱们上了大当!牛将军定然是毫不知情的,而真正的知情人,怕是正要带兵进攻幽州!”
“什么?”饶是范柏舟这样沉稳之人,都不禁晃了下身子,倒吸了冷气道:“怎么会!”
顾少卿艰难的点点头,道:“快去告知燕王,回军瀛州!唉,希望还来得及……”他怅然的坐了下来,给自己斟了杯酒。嗯?顾少卿皱了下眉头,诧异地朝杯中看了看,这酒,怎么竟有几分酸涩?
※※※※
李沐风得到这消息时,已经晚了。关中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瀛州,一路势如破竹。河间一役,燕军大败,瀛州都督孙朗死战殉城,刺史吕融临危受命,率部众死守高阳。此城地处瀛州北部,紧邻莫州,依照吕融的意图,想凭这道防线据敌于国门之外。然而此时的莫州也已经岌岌可危,几座主城勉强组成了防线,城外的大片土地已经无力控制。这使得高阳城深深陷入敌控区域,孤立无援,就像一座风浪中的孤岛。城破,似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短短几日,吕融好像老了十岁,皱纹一夜间爬上了额头,发根也有了几星斑白。面对眼下情形,他想得很多,能做的却少,手中无兵,一切都是空谈。而外面的敌军也并不打算放过这座孤城,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根卡在喉咙中的鱼刺,必须将其拔除。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一名士兵慌乱的进来禀报:“大人,敌军攻又城了,比上次还要人多,围城的怕有好几万!”
“慌什么!”吕融镇定得很,冷然道:“下次再信口开河,我定你个谎报军情,斩立决!”
“是……”那士兵茫然的看着这位大人,结结巴巴的解释道:“我……我当真看得人多……”
“多?再多也超不出一万人去!”吕融的判断是有根据的,关中军打的是闪击战,要的就是让幽州措手不及,如何肯把时间浪费在自己这小小的城池上!一时打不下来,也可以先绕过去,等到大局已定,要收拾自己还不容易?
“走,我亲自上城头压阵!”吕融一拍桌案,站起身来,刚要抬步,却猛一回身,将廊柱上的一把长剑抽出鞘,明晃晃的举在手中。“哪个要敢临阵脱逃,我便用这把剑斩了他!”
吕融手中擎着剑,心头却泛着异样滋味。这是他第一次拿剑,即便是武风极盛的初唐,他依旧认为士人比武将来的高贵,然而今天,他却被迫扮演着自己从来不屑的角色了。
可这把剑当真沉重,他心中想着,原来武士的剑竟有这样的重法?外面是一万敌军,照他的说法,似乎不足为惧。可吕融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门面话罢了,敌兵一万,可自己呢?三千不到!这高阳城又是破烂不堪,城墙低矮,何以据敌?
喊杀声震天动地,阳光都被扬起的战云遮蔽,天空一片浑黄。光线被弥漫的尘烟散射开去,使得高阳的暮春时节竟是如此燥热。
不时有流矢自空中划过,甚至有一次,一只长箭险些刺穿吕融的身体,却无巧不巧的钉在他横在胸前的长剑上。吕融呆了呆,低头看了看手中剑,眼中射出异样神采。他突然将长剑一举,高喝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无数飞矢自他身侧掠过,竟无一射中。
手中官兵见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刺史如此刚勇,心头先是一惭,继而一股锐气自胸中涌起,人人奋力争前,终于杀退了这一波进攻。
“大人!您不能呆在这里了!”几名亲兵死命将吕融拉下城头,吕融也没反抗,木然被他们扯下阵地,只是盯着手中长剑发楞。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吕融喃喃自语,一汪热泪汩汩自眼角淌下。这两句话是当日在河间,都督孙朗与城携亡时所说,此刻的吕融终于明白了孙朗那是的心境。
“大人!”一名士兵跑来,躬身道:“城内有个人要见您,说是让您过去一趟。”
“不见!”吕融正伤心,又觉那人说话狂傲无理,这小小高阳有什么人能令他一个刺史亲自拜见?
那士兵犹豫了一下,又道:“是个契丹人。”
“契丹人?”吕融一愣,挥袖道:“那也不见!”
那士兵应了一声,转身刚要离去,却听吕融道:“等等!是几个人?”
“一个人,是个汉子。”士兵想了想,又补充道:“又高又壮,还秃着头。”
“他想见我,会有什么事情?”吕融皱了下眉,道:“你带他过来!”
“这……”那士兵迟疑了一下,并没立刻应命。吕融明白他的心思,无奈地摇摇头道:“我又没让你一个人,多带些人,让他过来!”
那士兵一听,立刻点头应了,转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