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章 (第3/3页)

是山里娃子,兰山小学早上开学晚点亦是再所难免。

    总的来说,在这里读书,迟到是正常的,旷课是经常的,退学是不稀奇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阿豆的医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小就拿家里的医书当汤头歌般来背的他,单论起学习过的病例数量,已经不下一万例了,很恐怖是不是?你要知道,他们家是祖传医学在七代以上的主,前人留下来的那些宝贵经验、心得以及实际医例,如今全在书上记着呢!

    这个时候的王阿豆,缺少的只是些亲手诊断、治疗之类的实际经验,至于理论,他已经是不缺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郎中,不但要会背医书、会看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会做药,严格来说,诊病、治疗、卖药这条“流水线”就是他们的生存根本,不然,没有药,怎么给人看病?要知道,他们是郎中,不是医院里的医生,不能捣腾着卖药的。

    王阿豆十二岁的时候,已经在放“泥炮仗”中得到了灵感,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炉药丸,美其名曰:感冒丸。

    实际上,王家所有的郎中最开始做的都是这种药,因为他们家的世代医学是以沐儒相传这种方式而来的,当然过程也就难免差不多了。

    至于为什么是在放泥炮仗中得到的灵感?很简单,练药不得要工具?这工具就是拿青泥做的,做一个,练一炉药,不成功的话,再做一个,再练一炉药,做炉子的过程就是放泥炮仗,俗称:烂泥炮仗,我这样解释您满意不?(燕子:泥炮仗也就是和泥巴啦)

    顺便提一下阿豆亲手做得药成本,感冒丸每丸的成本是不到一毛,估计在八分钱左右,而感冒的疗程是三天,如此算来,要想彻底治好感冒,就需要吃三丸这样的药,也就是说,王阿豆治好一个病人需要的成本只有寥寥三毛钱不到。

    就这,王阿豆却还在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药的成本再降低些,在不提高收费的情况下,以来争取最大的收入。

    当然,感冒丸的成本里,是不包括自己做药、采药以及放泥炮仗的人工的。

    平时,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丢不起人”的阿豆是不大喜欢搭理人的,再加上阿豆看上去戆戆的,成绩却很好,根本不用别人替他多操心,老师们也就懒得管他了。

    学校里,阿豆惟独喜欢的就是看报纸,尤其喜欢看报纸里的医学新闻。

    小学传达室里的报纸一般都很多,在王阿豆有意无意的一次出手、用感冒丸三天治疗好了传达室瘸腿老伯的所谓长期障碍性感冒后,这传达室里的报纸就随便他看了,连校长大人自己要看,也得等到王阿豆看过了才行,因为瘸腿老伯正是校长他老爹,牛比着呢!

    慢慢的,通过报纸,王阿豆知道,原来这世界上,还有种叫西医的医生存在,而自己则被国人称之为中医或者干脆连中医都不是了,直接划归到赤脚医生那行里。

    他还注意到,这西医的收入普遍要比中医来得高,并且不是一般的高,而是远远的高,这让王阿豆很是向往,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当上西医,不为别的,就为了赚大钱拿回扣。

    十七岁那年,在王家老爷子宣布阿豆实习期满正式出师,可以转职成为独立诊断、治疗全部病人的时候,阿豆却趁机提出了想去市里打工或者读高中的愿望,当然,阿豆的中考成绩,足以让他去到宁波市里最好的高中读书。

    (兰山乡属于宁波、余姚管辖,大王村则是虚构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