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2/3页)
”
孟青青的背影也没有什么反应,听完这两个字后,马上就走出了院门,高墙挡住了视线,戚长征也无法看见孟青青嘴角露出的若有若无的微笑。
#########
东昌城外5里地有着一条不小的河,叫做徙骇河,发源于鲁豫交界,绵延上千公里,最终汇入渤海。
燕王的靖难军和盛庸的讨逆大军的阵营正好隔着此河相对而望,此河也就成了两军天然的分界线,几十万大军的军营绵延数里,每日都有探马斥侯在相对的河边侦查,同时还有着几个高楼哨塔互相监视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张玉及其众将正集中在帅营之中,举行战前最后一次的布置和动员。
“将军为何要答应盛庸的要求?”出言的是张玉的老部下张兴,张兴本来是东昌的守将,和张玉都是燕王中山三卫的老人了。在张玉率大军到来后,才变为副将,辅佐张玉。“盛庸他们远道而来,难以适应,如今天气寒冷,我们拖他一段时间,到时候我们以逸待劳,定可一击得胜!”张兴的性格比较保守,不愿意做冒险之事,因此他擅长守成,现在他提出的意见,也不失是一条好办法。
原来就在前日,盛庸派人带信前来,说双方将士疲弊,双方耗在这里对各方均不利,因此自己愿意后退10里地,待靖难军渡河以后决一死战。如果不相信他的诚意,可以先派一小股士兵监视自己的后撤。
张玉奉命答应了盛庸的要求,不过把后退的路程加到20里,盛庸经过考虑也答应了要求,今日已经开始后退。
不过当张玉把命令下达下来的时候,却受到张兴为主的一些稳重的将领的质疑,他们认为越是拖得久,对自己一方就越有利。
张玉驰骋沙场十几年,当然也是知道避战是对敌的最好办法,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见张兴提出质疑,他不得不解释一番:
“张兴将军的话有道理,我们再拖一段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